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2部分

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乃至寶貴的生命,因此,曾國藩繼承傳統儒學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忠誠為天下倡,以愛國主義精神貫穿“經世致用”的始終。他說: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於亡等之慾,奸偽相吞,變詐相角,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難避害,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遊之還鄉,而無所顧悸。由是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苟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嗚呼!吾鄉數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歷九載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歟!”

曾國藩所愛的國不僅僅是滿族所統治的清朝,而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中華民族。曾國藩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呼籲仁人志士“忠君勤王”,使他成為中國文化的組織者和保衛者,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與血脈賴以延續。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是保衛文化之戰,與其說曾國藩的湘軍是“忠君勤王”之師,不如說是捍衛文化之師。這種以捍衛民族文化為號令的戰爭,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同。因為太平天國所到之處不僅燒殺搶掠,姦淫婦女,而且見廟就燒,儒佛道等一切神像全部掃蕩而空,即使在中國人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岳飛、關帝、文昌等神像也一個不留。而以洪秀全為首的“拜上帝教”雖然來自西方基督教,但它也是基督教的變種,很多學者把它定位為邪教是有道理的。即使它是正宗的基督教也不可能取代中國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想用上帝神權政治取代中華文化的人註定是要失敗的。

從愛國主義的精神出發,曾國藩反對洋人侵犯中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即使得罪朝廷他也在所不惜。比如,對於清廷準備引進外國軍隊來鎮壓太平天國(“借夷兵助剿”)的政策,他反覆上奏表示反對。他認為:“藉助外國,自古為患”,“外夷之助中國,成功之後,每多意外要求”;“一二不逞之徒,自申其媚夷之術,必欲煽動西國大隊東來。”也就是他主張中國內部的事由中國人自己辦,不要把外國人引進來,插手干涉中國內政而進行敲詐勒索。這樁借夷兵助剿之事,由於曾國藩的堅決反對,最終迫使咸豐帝未能實行,從而捍衛了國家的主權。

再如,他堅決反對把中國艦隊的指揮權交給外國“夷人”,以免中國海軍受外“夷”所制帶來麻煩。為此他上書總理衙門說:“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授之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處可怯之地”,其禍患無窮。在他的堅持下,迫使清政府解散了由英國皇家海軍上校阿思本為司令的中國艦隊,將已經從英國買來的8艘軍艦以及包括阿思本在內的600名英國官兵水手全部退回,追回預付船款等,並按照曾國藩的意見,責令英國人“不準再幹預中國事務”,從而又一次捍衛了中國的尊嚴和主權。

另外是以“誠”治軍,用曾氏“經濟學”取代舊理學成為湘軍的思想體系。

由於朱熹的理學重在理論的構建,忽視人的道德實踐,所以它所強調的“誠”往往成為空談,正如曾國藩所說“奸偽相吞,變詐相角”,理學家的“誠”變得越來越虛偽。曾國藩提出“經濟之學”後,使“誠”變成實踐,這種以“誠”為核心的新“經濟學”又被曾國藩後來引用到軍隊中來,成為湘軍的核心思想,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曾氏軍事思想體系。

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自始至終強調以“誠”待人,以“誠”召人,以“誠”育人。他初募湘軍時,“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誠,莫不往見,人人皆以曾公可與言事。”曾國藩以己之誠感召那些誠樸的山野材智之士而歸附他,讓他的軍隊自始至終養成一種“誠樸”的作風。曾國藩之時,當時國家的正規軍——綠營,“巧滑偷懶,積習已深”,無戰事時為應付檢查則務求美觀,而有戰事時則臨陣退縮。要徹底改變這種軍隊作風,曾國藩認為認為必須“多用樸實少心竅之人,則風氣易於純正”,又說“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有其質而傅以他長,斯為可貴。無其質而長處亦不足恃。甘受和,白受彩,古人所謂無本不立,義或在此”。因此,曾國藩將則選“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兵則選“樸實而有土氣之農夫”。湘軍之所以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到最後成為一支勝過正規軍的勁旅,其根本原因正是曾國藩所說的“敦樸之氣,未盡澆散”。

曾國藩又以“誠”育人,把自己的幕府當成德育培訓基地。李鴻章於1859年1月間趕到建昌正式進入曾國藩幕府。一連幾天,曾李之間開懷暢談軍務、時事。具體說來,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