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6部分

選擇回院研究醫學,也可選擇進入醫學院今後在各州、縣開設的醫館行醫,當然也可以脫離醫學院系統,自行謀生。學員自醫學院畢業後,自動進入服役期,但家中、族中有直系親屬紅白喜事,可請事假三日,須守孝者,準“孝假”最多三年,一般提倡從簡,為三月。所有醫官均可自行申報延長服役,最長為六十歲。最後一條是:男女醫官均可自行婚配,節帥府對此不做任何要求、安排。

這件事安排下去之後,會引起多大反響,李曜都沒空去想,因為還有一件更棘手的事情等著他:河中士紳聯名請願,要求節帥“勿忘根本,重農抑商”。

在後世,從北洋政府開始,聯名請願這種事極少有獲得當局重視的,掛著民主的大旗都是如此,何況大唐?所以李曜就沒當多大個事——在河東我就是這麼幹的嘛,在河中再幹一次,你們激動什麼?何況聯名計程車紳裡面,缺了入股東昇新城建設的幾大世家,看起來應該是不成氣候的。

誰知道這一沒注意,就出現問題了。那些士紳雖然被李曜無視之後看似偃旗息鼓了下去,然而沒過幾天,李襲吉就喝史建瑭一齊匆匆來報,說軍中似乎有人煽動士兵情緒,意圖不軌。

當時李曜雖然吃驚,但卻也非常不解,河中計程車兵待遇可以說是大唐首屈一指的好了,煽動士兵?從什麼方面煽動呢?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此前河中鎮軍都是本地人,絕大多數祖祖輩輩居住河中,有不少人家中雖然算不得富裕,也還算殷實,這次東昇新城的建設居然將某些商賈與河中的大世家並列為股東,而偏偏除了幾個大世家之外,其餘也算頗有家世的家族卻不得其門而入,無法參股,這讓人覺得節帥根本未曾考慮過重農抑商之事,此次新城擴建令純屬胡鬧。這些家族和那些原河中鎮兵之間聯絡很深,關係網盤根錯節,他們自然有本事說動這些人,在軍中隱隱結派,想要有所舉措。

“逐殺節帥?”李曜心中冷笑了一聲,暗道:“放兩名大商人進股東會,本來就是我故意為之,目的也確實就是要逐漸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重農抑商哼,那是有講究的,我要是像你們希望的那樣一味抑商,那我不是白讀了一千多年曆史?”

事實上從李曜割發斷恩,獨立出代州李家出任河東掌軍械監開始,他就開始想辦法推行鼓勵和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並且帶領河東軍械監身體力行,而這幾年的事實也證明了這條路子是可以走的,效果也是明顯的。關於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李曜穿越前曾經有一次在黨校學習時曾經聽過幾節課,心裡對這件事是有一定考慮的。

重農抑商這種經濟思想,並不是與中國古代歷史與生俱來的,而是有一個從思想到政策的產生形成過程,是一種歷史產物。經濟思想是對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經濟思想也是經濟政策的先導,被政府採納並確立為指導經濟工作的經濟思想是為經濟政策,而經濟政策的推行又勢必影響到經濟發展狀況。經濟思想、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狀況之間,是一個動態的相互影響的運動過程。

李曜記得中國古代工商業的最初發展模式有著突出特點,就是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工商業的發展模式是所謂的“工商食官”,即工商業由王朝官府壟斷經營,全部工商業為官營國有。在這一歷史時期,王朝國家既重農,又重工商,不存在主張抑制工商業的思想和政策。如《史記·貨殖列傳》就引《周書》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而《逸周書·程典》則載周文王也說:“士大夫不雜於工商,商不厚,工不巧,農不力,不可成治”,“工攻其材,商通其財,百物鳥獸魚鱉無不順時”,主張農、工、商、虞四大行業各專其業,共同發展,工商業和農業同樣被視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門類,行業之間也沒有主次重輕之分。

抑制工商的思想和政策,是隨著東周(春秋時期)以後私營工商業的發展而產生形成的,經歷了從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的一個較為長期的歷史過程。自春秋時期,民間私營工商業開始出現與發展,“工商食官”格局被逐步打破,就是在官府繼續經營國有工商業的同時,民間私營私有的工商業開始發展,打破了工商業全部由官府壟斷經營的局面,形成官營工商業和私營工商業並營並存的新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民間私營工商業日趨發展壯大,商業貿易活躍,引發了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私營工商業者靠經營工商業迅速發家致富,一則“富可敵貴”,不少工商業者積累起鉅額財富,富比王侯,甚至“擬於人君”,對王朝國家的等級秩序、統治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