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為敵又侵擾藩鎮,唐廷為了維護其統治權必然會組織藩鎮將其剿滅,而藩鎮為了維護領土安全或獲得嘉獎也會響應唐廷的號召。因此,在唐廷、藩鎮調整好內部、外部矛盾後,唐廷一紙詔令,諸藩聯兵進討,黃巢、秦宗權勢力便會陷入被動局面,最終敗亡。
朱溫的政治策略與這兩支軍事集團不同。朱溫的策略,在李曜看來有兩部分,對唐廷的策略、對藩鎮的策略。
從朱溫對唐廷的策略來看,朱溫並非絕對忠順於唐廷,但至少自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至天裕元年(公元904年)朱溫表請唐昭宗遷都洛陽(欲取唐而代之),這段時間裡朱溫在表面上是忠順於唐廷的。而“忠順”於唐廷則使朱溫獲得了極大的政治聲望。在平定黃巢、秦宗權勢力的過程中,朱溫率領的宣武軍始終與唐廷各路兵馬合作討敵,並且表現出色,不斷得到唐廷的嘉獎。從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九月起,朱溫先後被封為沛郡侯、沛郡王、吳興郡王、兼領淮南節度使及東南面招討使、任蔡州四面行營都統、檢校侍中贈食邑三千戶、至龍紀元年(公元899年)平定秦宗權,被封為東平郡王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為其勢力的發展、壯大積攢了政治聲望,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開始參與唐廷內部權力鬥爭,支援宰相崔胤,誅殺劉季述,第一次解救昭宗復辟,被封為東平王,天覆三年(公元903年)朱溫率軍圍鳳翔,解救昭宗,護駕返回長安,被任命為宣武等軍節度使、諸道兵馬副元帥,進爵為梁王,並加賜號“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至此朱溫的政治聲望己達到頂點。政治聲望的不斷提升,保障了朱溫的順利發展。朱溫率領宣武軍在協助唐廷討伐叛逆的過程中屢獲嘉獎,以功臣、良將的面目示人,即可藉此聲望使其勢力不斷擴張,避免了唐廷一紙詔令被諸藩圍剿的情況。
此外,這種政治聲望方面的優勢,便於朱溫吸納人才。如劉康乂本以農桑為業,郭言少以力稿養親,二人皆被黃巢軍所執後又追隨朱溫。這兩人均是普通本分的農民,因被黃巢軍虜獲被動加入“起義”的隊伍。此後二人入宣武反映了其對朱溫尊奉唐廷這一政治態度的認可。因在亂世中被反唐廷的起義軍裹挾為“盜”的農民,轉而投奔“忠順”唐廷的朱溫,即可獲得名正言順的肯定,而不被稱為“賊”、“匪”。此外,一些投奔朱溫計程車人,對於參加農民起義並不感興趣,而對於朱溫則心嚮往之。
譬如正在與自己鬥智的這位敬翔敬尚書,《舊五代史》記:“翔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乾符中,舉進士不第。及黃巢陷長安,乃東出關。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當時黃巢軍攻陷長安,正是威望最盛之時,然而敬翔卻並未投奔黃巢軍,而是憑藉王發的舉薦成為朱溫靡下的幕僚。這種選擇反映了敬翔更願意投奔尊奉唐廷的地方勢力,而不願在與唐廷為敵的亂軍中任職。
總之,朱溫“忠順”於唐廷積累了政治聲望,保障了他的順利發展,避免了在唐廷詔令下被諸藩圍剿的情況。而這種政治聲望的積累也便於朱溫吸納人才,一些不願被斥為叛逆者的有才之士願意加入朱溫,即是朱溫“忠順”於唐廷所獲得的政治優勢所在。
而從朱溫對藩鎮的策略來看,朱溫善於處理與周邊藩鎮之間的關係,朱溫麾下的黃巢舊部張歸弁、郭言在處理外交事務中表現出色,即表明朱溫的某些將領在處理與藩鎮之間的關係方面有一定的經驗。而朱溫對周邊藩鎮的策略即為: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聯合、拉攏一方打擊另一方,削弱對手實力,增強自身實力。這不是李曜空口說白話,是有幾個典型事例的。
所以說朱溫所採取的政治策略與黃巢、秦宗權勢力不同。黃、秦與唐廷、藩鎮為敵,使自身陷入不利局面。朱溫一方面“忠順”於唐廷,避免了在唐廷詔令下被諸藩圍剿的局面,又便於吸納人才。另一方面朱溫善於處理藩鎮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透過拉攏一方打擊另一方的策略戰勝對手,使自身實力漸趨強大。李曜忽然想到,這種潛龍在淵時的忍耐手段,正是和之前貫休老和尚跟自己所說那番話一個意思,朱溫有這等手段,也是黃巢、秦宗權兩大勢力所不及之處。莫非先前貫休和尚說這番話之時,也包含了什麼別的意思?
李曜搖搖頭,他不願意太過神神道道,沒準人家只是講經說法之時,一時談得興起,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