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政治傳統,是在挑釁全天下計程車人。士人們若不能將董卓這等無主無君的狂徒打入泥底,永世不得翻身,以後還如何維繫這一套舉主與被舉薦者的關係模式?
正因為如此,公孫瓚若敢主動進攻劉虞,別的不說,只怕他目前的部下,就會有不少人理直氣壯的,公開起來反對公孫瓚。這叫做“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當然,如果劉虞膽敢公然稱帝,按照大漢的政治傳統,這就是“成王敗寇”的時候了。此時公孫瓚只要旗幟鮮明的表示擁護長安天子,反對劉虞稱帝,立刻就能夠獲得大義上的名分,可以理直氣壯的起兵討伐劉虞。這時候,世人也會因為公孫瓚維護的是天子權威,自動忽略公孫瓚對自己的恩主反戈相向的惡行。
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繞得劉備和張飛暈頭轉向。簡而言之就是,劉虞想要稱帝,就必須先想辦法讓公孫瓚同意,或者乾脆消滅公孫瓚。而斷公孫瓚的糧,就是劉虞對公孫瓚大軍的直接削弱。
公孫瓚手中無糧,要麼乖乖的撤回幽州,解散大軍,聽從劉虞的發落;要麼就趕緊趁軍糧完全枯竭之前,先擊敗袁紹軍,以從冀州收刮到的軍糧為食。前者,意味著公孫瓚對劉虞的屈服。而後者,則是一件極為難以做到的事情。袁紹可不是什麼好對付的傢伙,就算是當年的董卓,也不曾佔據過袁紹防守的城池。
等劉備理解完這些有的沒的,公孫瓚已經站起身來,在大帳中踱了兩步,毅然對劉備說道:
“玄德,這一戰,便是我等在冀州的最後一戰。無論勝敗,你都帶著部曲去平原上任。”
劉備一怔,立刻聽懂了公孫瓚話語裡的意思。這是在給劉備預備一條後路,免得劉備幫了公孫瓚這麼多年,結果卻一無所獲。由此看來,在幽州牧劉虞給予的壓力下,公孫瓚對自己未來的前途,也是心懷悲觀啊
“大兄!”
“不必多說,我意已決。你若是真的想要幫我,就好好的打完明日一戰!”(未完待續。。)
ps: 感謝“風飄衣”書友的月票。公孫瓚與袁紹的大戰即將展開,最後的戰鬥結局,將會是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當然,是筆者以為大家預想不到而已。有興趣的書友可以在書評區猜一猜。當然,猜對了也沒有獎勵——誰叫你劇透的orz。
第5節 河北鏖戰烈【一】
安定元年【193年】二月十四,一場發生在袁紹勢力和公孫瓚勢力之間的大戰,在冀州饒陽城外打響。
參加戰鬥的雙方,為公孫瓚大軍三萬餘人,和袁紹大將麴義兩萬餘人。當然,如果計算的是戰兵,則公孫瓚軍有一萬六千人,而麴義軍有一萬四千人。佔了據守城池,無需太多後勤人員的便宜,麴義軍雖然在總兵力上差了不少,可是實際戰兵數目卻與敵人相差不大。
饒陽城雖然不是什麼堅固的城池,畢竟有三丈餘高的城牆。如果麴義帶兵堅守饒陽城,別說是公孫瓚區區三萬多大軍,就算是十萬大軍,也未必能夠攻克。
所以,公孫瓚軍來到饒陽城下,根本就沒有準備幾件攻城器械。因為公孫瓚看準了麴義,在當前堪稱勢均力敵的情形下,他根本不會像個弱者那樣固守在城中,而是會主動出擊,與己方決一死戰。而公孫瓚目前的兵力狀況,也容不得他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城戰。
當然,要是麴義堅定的死守不出,公孫瓚便會越過饒陽城,大膽的向冀州的腹地挺進。不過這種高風險的無退路情景,出現的可能性並不大。
麴義的想法,與公孫瓚所料大致不差。麴義從來就沒有想過,光是守住饒陽即可。作為冀州最強悍的一員大將,麴義自視甚高,並不害怕與公孫瓚一戰。在他心裡,兵力相當的情況下,若是不敢出擊,就不配做一個大漢將軍!
麴義不但主動離開城防的範圍,向公孫瓚軍發起挑戰,他甚至計劃此戰一舉擊垮公孫瓚軍。以結束這場在冀州大地上持續了一年多的爭霸戰。然後,麴義認為自己挾著如此一場大功勞,足以超過位在自己之上的淳于瓊,一躍成為河北最強的將軍!
對於此戰,麴義排出的陣型很簡單。他將張郃所部擺在右翼,左翼交給蔣奇。自己的本部帶著韓猛居中,騎兵較多的高覽為預備隊。至於雜牌子的馬延所部,由於新兵較多,戰鬥力相當不可靠,麴義根本沒有看上眼,乾脆讓馬延去負責守城。
而公孫大軍的應對,則是單經對付張郃,鄒丹對付蔣奇,公孫瓚本部加上劉備對上麴義。嚴綱和王門為預備隊。至於堂弟公孫範的渤海軍,由於戰力較弱,被分派到留守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