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料事如神,也早就有所防範。
閻尚隆在四方會談上的答覆就能說明問題。
按照共和國的設想,印度的戰後政治重建工作最快也只能在力彌年中期開始。在此之前的主要工作是讓口億印度人擺脫貧困,幫助印度恢復正常秩序。表面上。共和國在有理有利的情況下做出了適當讓步。承諾以民主大選的方式決定印度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共和國並沒做出讓步,也沒有對印度的政治體制做出任何承諾。更重要的是,在人道主義的大背景下,此舉不但得到了歐盟的支援,還為共和國留下了更多的轉圈空間。簡單的說,戰爭不會隨著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而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之後,共和國將以為印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為名,繼續在印度駐軍,並且承擔起大部分人道主義援助工作,藉此鞏固印度臨時政府的地位。
毫無疑問。這麼做只對共和國有利。
不管是美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還是歐盟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或者其他哪個國家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因為只有共和國與巴基斯坦等盟國在印度有駐軍權,所以向印度人分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垂任肯定落在了共和國等軍隊身上,而印度人只知道誰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而不知道誰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從而只知道是共和國等國家幫助他們走出了災難。
時此。美國也是有苦自己知。
在人道主義的大前提下,如果美國拒絕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必然受到指責,而美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等於替共和國做嫁衣裳。當然,美國肯定會在人道主義援助上做文章,比如要求向印度派遣人道主義援助人員,藉此機會向印度民眾施加影響,如果共和國拒絕美國的人道主義救援隊伍進入印度,美國就可以藉此滋事,在人道主義援助問題上打折或者與共和國生糾紛。
正是如此。在考慮幫助印度重建的時候。王元慶才沒有算上美國那
份。
不管有沒有美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共和國都有能力使印度保持穩定。
到此。基本上能夠看出王元慶在印度的佈局了。
戰爭越早結束,共和國就有越多的時間在印度展開工作。如果不出所料,王元慶會不遺餘力的支援蘇沃斯,用蘇沃斯當年的政治主張、遭到印度政府迫害、被迫流亡海外、成立民主政黨等等事蹟,將蘇沃斯打造成印度的民族英雄,從而醜化被傳統勢力控制的印度前政府,讓印度民眾相信。這場給印度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不但沒有針對他們,還給他們帶來了嶄新的未來。當然。關鍵還是戰後重建,只要戰後重建做得好,讓印度民眾看到了過上豐福生活的希望。自然能夠將共和**隊塑造成“印度民族解放軍”的形象,從根本上消除印度民眾對共和國的仇恨,甚至可以大部分印度民眾相信,之前政府宣揚的那些針對共和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完全錯誤的,共和國不但不是印度的敵人,還是印度的朋友。是能夠幫助絕大部分印度人過上更好生活的朋友。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巨大的投入之外,還要充足的時間。
王元慶在給裴承毅安排任務的時候,一再強調。必須在年內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就是因為時間過於緊迫。
按照王君慶的規劃小,就算在年溉淋大甄模軍事行動,離閻尚隆在四國外長會晤做出的朵愕,也就是在印度舉行民主大選也就只有半年而已。
可以說。在絕大部分人看來,半年時間根本無法扭轉印度人對共和國的態度。
正是如此。薩利文才接受了這個條件,從而使四方外長會晤取得成丁。
關鍵就在這裡,半年夠嗎?
別說其他人不相信,就連王元慶都不相有
沒有個十年八年,也就是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印度民眾根本不會改變對共和國的態度。準確的說,是在印度民眾需要共和國提供的糧食時,會改變對共和國的態度,只要吃飯問題的到解決,印度民眾的態度就會再次生轉變
按照顧衛民制訂的印度戰後重建計利。也是持續舊年,而不是短短半年。
毫無疑問。不可能等到舊年之後再在印度舉行民主大選。
既然不能等,就必須在這半年內做點事情。
王元慶不是想做點事情,而是想做很多事情。
四方外長會晤召開前,王元慶就讓李存勳安排劉曉賓就去新德里,隨後就安排軍情局以保護個人安全的名義,密切監控印度臨時政府的活動,特別留意印度臨時政府派往各佔領區的臨時性地方官員。因為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