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語言表述的準確性,並希望創造一種新的書面語言用作批判性思維的工具。第二個目的是用淺近的文字創作一批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眾文學,使文學更加深入大眾。陳獨秀要拋棄“僵化和過分雕琢的”古典文學以發展一種“新鮮而真摯的”現實主義文學,拋棄那種“屬於少數貴族的暖昧不清的文學”,創造一種“平實、簡練、表現力強的大眾文學”。這一運動還有一個更為長遠的目的,即摧毀“孔教道德和道教迷信的擎生場”,解放個人。一種“抗議文學”很快出現。《 新青年》 在1918 年5 月號刊登了一篇短篇諷刺小說《 狂人「1 記》 。,小說中的主人公認定人們要殺死並吃掉他。他開啟一冊歷史書,見到“每一頁上都寫滿了仁義道德”,但靠近了細看卻發現“整頁書上”的字裡行間寫滿了兩個字:“吃人!”這篇小說對舊社會的控告體現了作者魯迅的典型風格,他的短篇小說和雜文很快使他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人物。就這樣,到了1919 年,北京大學成了西方和中國古典傳統彙集交融的場所。其他不少刊物的創辦使《 新青年》 獲得了更多切磋砒礪的同志。。在接踵而來的思想震盪中,當時盛行於歐日的各種社會思潮和哲學理論都在這裡得到了表達,儘管其中不乏一知半解的轉述。它們包括現實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達爾文主義和唯物主義等等二依靠這些思想武器對舊社會的全面批判引導了兩位主角的出場:這兩位主角就是陳獨秀所稱道的“德;創:。 ' ' (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他寫道,只有這兩位先生能夠醫治中國政治、道德、學術和思想止的惡疾)此時,從思想仁和溝通方式上看,在政界和學界引發一場知識階層能量大釋放的條件都已經具備。
“五四”運動
“五四”一詞來源於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學生的小威遊行活動,但通常它成為指代1917 至!921 年問(甚至這以後時期)整個思想界運動的專用語。關於這場運動的敘述,我們只是開了個頭。“互四”事件標誌著民族主義作為主導政治力量的出現。自日本於1914 年佔領山東後向哀世凱政府提出21 條要求以來,愛國情緒
518 中國:傳統與變遷
不斷高漲。在一些人的努力下,中國於1917 年8 月加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希望這能使中國獲得參與戰後和平會議的權利以反對日本的戰時擴張。但是日本事先已經秘密照會了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政府,取得了它們對日本保留在山東權益的承認。同樣,日本在1917 年11 月和美國簽署的“蘭辛一石井”協議中也預設了這一點。1918 年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世界歡慶民主戰勝軍國主義,但代表北京和廣東政府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在1919 年1 月和威爾遜總統本人同樣驚訝地發現,後者所倡導的民族自決和開放外交併不適用於東亞。後來有跡象表明1918 年連北京的軍閥政府本身也簽署了承認日本在山東地位的秘密協議。於是中國年輕外交家們的據理力爭最終付之東流。中國公眾震驚了。數百名海外華人、學生、商人、教育界人士、工會和政治組織向巴黎和會發去電報,表示抗議。正當學生們為北京軍閥政府的秘密賣國行徑而群情激憤時,傳來了巴黎和會決定保留日本在山東權益的訊息。5 月4 日,北京13 所高校的3 儀”餘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並簽署了共同宣言。接下去的遊行示威引發了暴力事件,學生們痛掃一了一名親日派官僚並放火燒了另外一位內閣部長的私宅。
“五四”運動的歷史影響在於此後學生們發動的政治輿論。北京學生組織了一個包括女學生在內的學界聯合會。他們的活動很快得到了來自全國範圍內的新聞界和商界、孫中山和廣東政府、以及安福系對立面軍閥的支援。其他城市的學生仿效北京學生成立了類似的組織,舉行示威遊行,發動抵制日貨運動,並以上街演講的形式發動大眾支援這一運動。他們也發動了教授、教師、作家和新聞記者這一現代知識分子階層,後者亦組成團體參與政治活動。5 月底6 月初學生在2 儀)多座城市裡舉行了罷課。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愛國主義旗幟下,學生們證明了自己是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相信武力能解決事端的北京軍閥政府在6 月初企圖鎮壓這場運動二軍閥政府逮捕了1150 名學生鬧事者,把半個北大變成了一座監獄。作為反擊,女學生加入了男學生的行列,繼續上街遊行。同情學生運動的上海商人在一場持續一週的愛國罷工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