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軍,清政府也成功地撲滅了捻軍起義( 1853 一1 868 年)、雲南回民起義(1855 一18730 年)及西北迴民起義(上862 一1873 年)。

中國的門戶開放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西方列強成為在華既得利益的擁有者。19 世紀60 年代初期他們準備進一步擴一大成果,又在華北、滿洲、臺灣、漢口等地增設了11個通商口岸。中國沿海及內陸航道上都可見到外國公司的貨輪,這在以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鴉片進口成為合法,但需交納一定數額的關稅;多種洋貨只需交納2 ; 5 %的轉口稅(這個數字只及進口稅的一半)即可大量湧入內地,這對中國的“國貨”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外貿事務由上海的外事監督局負責,這使得清朝海關有名無實,成為由西方人把持的一個機構。外國人憑其護照可在內地通行無阻,於是傳教士得以深人民間傳教,並且天主教及新教傳教組織很快就在中國內地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財產。

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在華勢力是造成這一切現象的原因。各國駐華公使有堅船利炮為後盾,主要的職責就是確保條約得到執行以及鞏固本國政府的在華權益。結果,西方對中國遂構成了更大的威脅。新的“蠻夷”如今確實是縱橫於國門之內了。不過,即在此時中國統治者面對這種威脅仍未做出應有的愛國主義反應。朝貢制度廢除了,但代之而起的條約體系只是面向現代國際關係格局邁出的一小步。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與傳統的中國政治格局不無相似之處:享受治外法權的西方國家並未取代、而是加入到了滿清的統治階級陣營。中國傳統的國家與社會秩序以往曾成功地同化了異族統治者,如今依然屹然不動,完好無損。西方國家之間的相互競爭似乎倒為大清朝提供了操縱牽制“諸夷”的機會〔 :1864 年之後,清政府就依靠這種方法得以苟延殘喘,而中國也得以懷著戒備的心情在接受西方幫助的同時艱難地向現代化邁進。

第11章 中國對西方的回應

一、洋務運動

1868 年至1912 年的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同時代的中國卻是每況愈下。兩國都曾經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日本奇蹟般地在幾十年內學習而且趕上了西方的先進位制度與技術,並最終於1905 年擊敗了世界強國之一的俄國。中國未曾像日本那樣在短時間內騰飛,這其實比日本的成功更容易讓人理解。日本具有西方民族所祟尚的民族主義思想,故能激發本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這就是中日不同命運的關鍵之所在。

正如在西方一樣,這一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想對編寫歷史和理解歷史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日本史學家懷著一種力求客觀的自豪感記錄了本國明治維新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同時期的中國歷史對於許多中國史學家來說卻不堪回首,肯於直面史實者少而又少。無疑,中日兩國的盛衰差異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偏向勝利的一方。晚清史不夠發達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自1912 年以後革命連綿不斷,人們無暇顧及當年的那段歷史。簡言之,日本史學與日本社會一同實現了現代化,而中國的史學卻和這個國家的許多事物一樣,長期以來仍然羈留在傳統之中。出於諸如此類的原因,我們下文所談的“中國對西方的回應”只不過是一種試驗性的摸索。

我們認為,決定中國如何回應西方的因素並非外來,而是產生於中國社會的內部。由於中國社會中存在著惰性力量,故西化程序只停留在表面,當外界壓力增大時中國便暫時做出應對,危險過去後則依然故我。概而言之,中國之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樣實現現代化是因為:中國社會十分龐大,其組織亦極其穩固,因而無法迅速轉化為西方的組織模式。照此說來,若不徹底摧毀舊的社會結構,就無法建立起現代化的中國。日本的現代化程序遠遠走在了中國的前面,究其原因,即日本地方雖小,反應卻快,並且具備快速接受西方制度與觀念的種種素質。

中國現代化的滯後發展可以從社會及制度兩個方面找到原因。有些人認為,中西傳統社會並無明顯差別,而西方“帝國主義”侵略才是造成中國現代化滯後發展的主要原因。這一極端看法將一切西方的影響都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帝國主義”侵略,但未能說明為何同是“帝國主義侵略”,在中國和日本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認為,起初西方對中日兩國都只產生輕微的影響,也未構成多麼大的威脅,但日本在西方的刺激下,迅速做出了成功的回應。至於中國,除去幅員及惰性等因素以外,其滯後也是受到文化中心主義等儒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