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本體卻是一樣的,並無大小、善惡、生死的區分萬物總是相反相成的,這是道家的主要觀點,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即為此意。
人若能超越世俗而與“道”合為一體,那麼他就會遠遠避開一切危險而在各種衝突中保持平和的心態與“道”合為一體的關鍵是“無為”「)道家認為,“無為”並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做書順其自然,所謂“為無為,則無不治”,若無人力干預,世界就會按照自身的和諧規律順利地得到發展:人類干預或改造自然就會破壞這種和諧併產生混亂。人為的干預只會損害宇宙間的大道玄機。聖人沒有野心,所以也就不會遭到失敗。他甚至不會去教導別人。若拿這點來衡量我們的道家作者,他們自已恐怕都不夠合格吧。
道家和同時代的思想家們一樣也描繪了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他們同樣懷念上古的黃金時代,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圓方知識的時代,那時的人民渾渾噩噩,根本沒有是非善惡的觀念:道家認為,善惡之分正是人類悲慘境遇的根源所在,而儒家聖人乃是愚不可及的歷史蟊賊,後者鼓吹的仁義道德正是罪惡產生的淵蔽。法律造成了各種犯罪現象;如果沒有財富,偷竊現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混沌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狀態。知識只會產生破壞作用。《 莊子》 中有則寓意.講到“疏”與“忽”為“混沌”鑿七竅而“混沌”亡,又稱讚一名農夫寧願負水而不用轆護汲水,因為他認識到機巧會使人心隨落,均是闡發此意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在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這樣一種原始、消極的社會中“無為而治”而天下“至治”。
道家作為一種哲學流派在後世受到貶低和攻擊,但其基本觀點卻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顯然它具有中國社會所缺乏的某種思想逐漸發展起來的政治一統局面和沉重的儒家倫理說教是不利於美感表達的,而道家鼓吹的個體自由與天人合一卻為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中國的藝術家和詩人,不論他們對儒家傳統多麼認同,其內心深處卻總是認同道家的。
道家思想其實正是對中國主流文化而言不可或缺的一個補充。集權統治極大地限制了人的自由,儒教的道德倫理及其對個人服從社會的強調更是束縛了人的心靈。相反,在道家思想中個人能夠真正地展現自我並白山地抒發性靈。儒家和道家都不是西方意義上排斥異己、惟我獨尊的宗教,因此個人甚至整個社會都有可能同時信奉儒家和道家。也許這比單單信奉一種宗教更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平衡。一名中國人在臺上則往往是志在兼濟天下的儒家信徒,在野時卻成為與自然相親的道家信徒,白天是積極人世的官吏,人夜卻變成幻想的詩人或自然的愛好者。這種哲學卜和人格中的二元互補,一直持續到中國的近代。
四、其他哲學流派
陰陽家與名家
除儒、道兩家以外,東周時期還活躍著其他各種哲學流派按照中國人特有的分類法,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其中有一派史稱陰陽家,他們試圖用某種宇宙原理來解釋自然萬物:“陽”代表雄性、光明、溫暖、積極等特性,“陰”則代表雌性、黑暗、寒冷與消極的一面; 與地中海文明認為善惡二元永遠對立的觀點不同,“陰”、“陽”是相互補充、相捕相成的。“陽”愈是發展,愈有可能轉變為“陰”。現在韓國的國旗即以此為主要圖案。事實上,這種“陰陽”觀在分析自然與社會現象時可能比西方的二元哲學史更為有用.它與日夜、冬夏的韻律和男女兩性的劃分十分吻合如果拿這種觀點來分析本章所講的主要內容,則我們可以說,在中國思想中,儒家為陽、道家為陰
“五行”思想是陰陽學派的又一基本觀點他們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透過各種不同搭配而形成。這與古希臘的地、火、氣、水四大原素說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五行學說在後世導致了我韋之學的產生。五行及與之相對應的色彩、味道、聲音、行星、方向等各組概念構成了宇宙間的各種關係,再加上術數、星相之學,這種關係的搭配可以趨於無限。古代曆法的紀年亦屬於這一體系,如大幹、地支。天干、地支搭配起來以60為一週期,可以用來計算日期和天數。勘輿之學(即看風水)也是從這種偽科學中發展而來的。
還有一派稱為名家,他們類似古希臘的詭辯學派,透過辨析字義形成一套邏輯體系。比如,他們在公元前4 世紀提出很多著名的命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白馬非馬”,強調共名與類名的不同。這些觀點在後世被指為是瑣屑無聊的雕蟲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