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奪回了塔里木盆地。在這場戰役中他得到了回鶻部落的幫助,後者亦從此脫離了西突厥帝國,成為唐朝的忠實盟友和它在中亞地區的主要軍事支柱。漸漸地,帕米爾以西奧克蘇(Oxus )流域諸國也紛紛歸順了唐朝。657 年,西突厥帝國終於土崩瓦解,在唐朝的壓力下,突厥各部被迫南遷印度或西遷西亞及歐洲等地區。西藏吐蕃各部於607 年統一後也歸順了唐朝,唐朝在西藏派駐使節,唐朝的軍隊中專門有吐蕃人的隊伍。後唐軍深入今印度北部地區,平定了那裡的叛亂,還在648年把一名印度的邦主俘回了長安。這是近代以前中印兩國惟一的一次交鋒,這說明兩大民族間的地理障礙是多麼不利於兩者的交往。唐太宗曾兩徵高句麗,都遭到了失敗,但他的繼任者唐高宗(649一683 年在位)在朝鮮東南部新羅國的幫助下擊潰了高句麗以及百濟和日本的聯軍。於是新羅在唐朝的支援下統一了全部朝鮮半島。
唐朝的勢力範圍,北起南西伯利亞,南至東南亞,西達西藏、中亞及裡海一帶,在本土之外還設定了6 大都護府控制著周圍的附庸國,如塔里木盆地的安西、朝鮮半島的安東、安南(即越南的中文名稱“Annam ”一詞的來源)等地均設定了都護府。此外尚有日本、南亞、東南亞乃至西亞的一些國家,亦遣使進貢。這樣,從中國人的視角看,唐朝確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唐朝和漢朝一樣也幾乎斷送在女主之手。武則天在高宗在位晚期控制了朝政,高宗死後她透過傀儡皇帝又統治了一個時期,最終於690 年自稱皇帝(她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易國號為周。由於她是一名篡位者,而且又是一個女人,因此一直受到後世歷史學家的抨擊,但實際上她是一名強有力的統治者,並且大大完善了科舉制度。武則天80 歲時,臣下於705 年發動宮廷政變恢復了唐朝。幾年後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2 一756 年在位)登基執政,從而開創了唐朝的第二個高峰期。
這時唐朝的人口、國力已超過貞觀時期,但同時也出現了若干衰退的跡象。財政問題纏夾不清,異族入侵又佔了上風。747 年,高麗人高仙芝率部越過帕米爾和印度庫什地區,試圖打通西藏與阿拉伯地區,但於751 年在費爾於納(Ferghana )以北的塔拉斯(Talas )地區被阿拉伯人擊潰,其後沒有幾年玄宗的統治就在安史之亂中結束了。唐軍在胡兵的幫助下平定了這場叛亂,此後唐朝又維持了大約一個半世紀的光景,但已無復當年的盛況與銳氣了。
五、中央集權的復興
土地兼併與藩鎮割據
中國在6 世紀透過武力得到統一,又在7 世紀時征服了一個遙遠的帝國,這些都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究其實則是穩定的中央集權統治得到了重建。幾百年來的南北朝對峙和五胡16 國的混戰,已使集權統治變得似乎遙不可及。況且,佛教東傳又給經濟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僧人們往往擁有大量田產,與豪門士族一道剝削農民的勞動成果,從而影響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北魏、隋、唐最大的成就便是摸索出一套經濟制度從而克服了以上弊端。
北魏在5 世紀時開始嘗試解決導致漢朝覆火的一些根本癥結。在某種程度上北魏採用了王莽的土地國有政策。由於土地稅較輕而個人擔負的徭役過重,因此政府為求發展,就必須控制儘可能多的納稅農民並儘量減少豪門巨族所控制的服役人數485 年北魏實行了一種“均田”制度,規定每個成年勞動力都可分到一定面積的土地,其中只有少量桑田可以永久保留,其餘土地在農民超過年齡期限或者死後要交還國家。儘管均田制並非針對豪門掛族,但它確實有效地控制了土地、勞動力流向私人,同時也穩定了朝廷的財政基礎。
另外北魏還實施了一種戶口制度,他們將百姓編組,同組人相互負責彼此的行為與賦稅。這種聯保制度自古有之,並且一直保留到近代(即維持地方和平的“保甲制”) ,這項制度使人們習慣於在鄰里之間互相進行監視,因為他們必須彼此為對方的行為負責。另外北魏還在北部邊境實行了軍事屯田制度。漢朝時也曾建立屯田,自六朝以後這已成為各個朝代經常採用的一種邊防措施。西魏(535 一556 年)和北周( 557 一581 年)還相繼採取了民兵制度,即政府訓練壯年農民並以宗族為單位把他們編為常規部隊。到了唐朝時這又進一步發展為兵農合一的“府兵制”,男丁在交納賦稅的同時還必須服兵役。
均田制度在隋唐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隋曾在全國推行這一制度,勒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