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處。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產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對此中國古人是永遠無法理解的。印度佛教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而生命透過“業”(原指行為,後指因果)而生生不息,並由於各種因果而充滿了生、老、病、死等痛苦,而這正是世人有高低貴賤之分和世上有各種不平現象產生的原因。印度佛教徒與中國儒家不同,他們對矯除世弊、改善社會秩序沒有興趣,而是致力於逃避痛苦的生命“輪迴”。
佛陀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即為我們所熟知的釋迦牟尼。他出生於今尼泊爾的南部地區,其生活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00 年左右。釋迦看到人世充滿了痛苦,於是出家修道,但他透過苦修一無所得,終於有一天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找到廠放縱與苦修之間“中庸之道”,於是他立地成佛並開始向世人們傳道。
佛教的要義為四聖諦,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火諦(苦的消滅)和道諦(滅苦的方法)為了滅苦就要行八正道(即正確的生活方式)。這在中國人看來完全是苦行的生活方式。苦行的最終目的是涅磐,這並不是指得到善果,或按照西方人的說法,靈魂得到拯救,而是指消除慾念,超越因果輪迴後所達到的境界。儘管這個詞按字面解釋為“空”或是“滅”,但實際上意義不止於此,更確切地講,是指像一滴水珠融入大海那樣圓滿具足和永恆的境界。
佛教很旱就發展出了僧伽組織,其口傳經文約在公員前上世紀左右以兩種印歐語言記錄成文,其中巴利文佛經儲存在錫蘭,以梵文寫成則主要透過漢譯和藏譯佛經儲存下來。佛經一般分為經、律、論三藏(Tripitaka ) ,卷帙繁浩。以漢澤三藏為例,全部加起來有1600 多部,共計5000多卷。
佛教的傳播與發展
佛教是一種普世宗教,信佛的人在佛法上一律平等。正如地中海地區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樣,佛教也傳播得很廣。印度旅行者和商人透過海路將佛教帶到了東南亞和華南地區。亞歷山大入侵印度次大陸的西北地區時,佛教也隨之傳入了希臘諸邦。現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的幹達拉(Candhara )成為當時佛教的中心:當時大月氏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迎王(約公元100 年前後在位)也大力弘揚佛教,在中亞廣泛傳播佛教教義,像華北的佛教就是從這裡經西域傳入的。佛教的第三次傳入,是幾百年後從西藏向北傳入蒙古地區,這已是揉合了大量印度教教義的佛教末流,並且很快又吸收了西藏神魔崇拜中的一些成分。由之產生的喇嘛教和神權社會與原始的佛教教義已經很少有相似之處了。但即便是原始佛教也很早就分裂為大乘與小乘兩種教派。小乘佛教儲存了較多的原始教義,現流傳於錫蘭(今斯里蘭卡― 譯者注)、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而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的佛教則屬於大乘佛教。
大乘之“大”在於它的相容幷蓄。由於它區分了“真諦”(絕對真理)與“世俗諦”(相對真理),因而能涵括各種適用於不同程度之信仰者的“中道實相”。後來從大乘佛教中又衍生出大量玄學思辨體系和龐雜的神系。與原始的無神論佛教不同,大乘佛教鼓吹萬劫萬世中有恆河沙數的佛,而且還創造出“菩薩”的概念,據說後者寧可暫不成佛以便解救沉淪的世人。
因為菩薩以解救眾生為己任,所以大乘佛教教義的重心從“自度”轉向了“度他”。虔誠的信奉是最重要的。一部廣為流傳的大乘佛經《 妙法蓮華經》 預言說將來眾生(佛教認為人和動物都是眾生)都會得到超度。自然,菩薩也成了大乘佛教中受人歡迎的神襖。如阿彌陀佛,本來只是一名菩薩,後來卻成了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大救世主。再如觀音菩薩,原系男性,後逐漸轉變為女神,以大慈大悲而著稱於世。這樣,大乘佛教便提供了各種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神抵以滿足世人的需要。
涅磐的意義也漸漸發生了變化,至少對一般的大乘佛教徒而言,其意義特指人在死後超生到極樂世界。佛教對這種極樂世界的描述可謂詳盡之至,而對陰司地獄的渲染更是繪聲繪色。菩薩普度眾生的理想導致了大乘佛教對“善果”即行善以求好報的強調。這樣,佛教就或多或少地偏離了它避世靜修的本義。“善果”的觀念使社會工作變得很重要;世人透過信仰便可以得到超度,這樣僧院制度、禁慾和苦行便成為可有可無之事了。
佛教傳入中國
上述的許多觀點都產生於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但早期大乘佛教能容忍其他信仰的態度及相容的特性,使它從一開始就比原始教義更加迎合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