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9 世紀。在這一思想動盪的時期裡產生的理學(西方稱為“新儒學”) ,成為後世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直到19 世紀西方思想湧入以及20 世紀政治、社會革命的進一步衝擊下才告崩潰。

理學之所以興起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中國在外族侵略下產生的“內轉”。唐朝時國力強盛,人們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也能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外來文化。如713 年一位伊斯蘭大使因為宗教的原因,拒絕向皇帝行跪拜禮,而中國人也就放棄了這項禮儀要求,這與清朝對待歐洲使節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到了晚唐,漢人對“蠻夷”的恐懼與憎惡增加了。如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一向受到攻擊,此時排佛的活動也愈演愈烈,像韓愈在819 年為反對皇帝迎佛骨而寫的一篇奏章即是其標誌,在此20 年後就發生了“會昌佛難”( 841 一846年)。

儒學復興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古代政治理想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六朝時的混亂政局已成為遙遠的記憶,重建的官僚國家對文人官吏的需求促進了科舉制度的完善,作為考試內容的儒家經典再度受到人們的重視。當然,儒家思想在佛法最盛之時亦未銷聲匿跡,並且在帝國重新統一後穩步發展起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到了9 世紀,儒家的文人士大夫漸漸摒棄了道家反對政府統治的思想,對佛教反對社會的思想同樣也大加撻伐。

不過,理學並不僅僅是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現,部分是全新的創造、在學者們看來,當時的社會與經典中所描述的社會顯然頗有不同。理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續先聖的道統(即恢復他們心目中的上古理想社會),但他們是按照新的思路,出於維護當時社會利益的考慮來完成這個工作的理學家們深受佛學的影響,許多人在早年曾是佛道信徒,有些甚至還在禪院裡修行過。佛教使人能夠進行一些形而「的思考,而理學的一個新貢獻就是援佛道術語入儒發展出一套形而上的儒學體系。

因此,理學就和漢代儒學一樣,是融匯了當時各種思潮的產物。不過理學基本上摒棄了道家追求長生不死和佛教注重神性與來世的思想。它與中國古代思想一脈相承,重視的是世俗的社會性和政治性事務,特別是倫理直德問題,另外也同樣具有不可知論和無神論的傾向。

新儒家及其思想

以闢佛而聞名的古文大師韓愈可稱得上是第一位偉大的新儒家。11 及12 世紀是思想大動盪的時期,這時出現了許多思想和學派。像陸九淵(號象山,1139一1192 年)創立了一種類似禪宗的注重個人體悟的思想,其思想於明時大行於世。11 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則代表了儒家中務實、入世的一派,而同時代的歐陽修、蘇東坡亦領導了另外幾派重要的哲學思潮。

在王安石的反對派中,有幾位成為後世理學的創始人。第一位是周敦頤(1017 一1073 年),他從《 易經》 中拈取“太極”一詞,演繹出一套陰陽五行所組成的宇宙構成論。這一思想在“二程”即程瀕(1031 一1085 年)、程頤(1032 一1107 年)手中更趨完善。程頤還從《 禮記》 中抽出《 大學》 一章,連同《 孟子》 、《 中庸》 、《 論語》 放在一起稱為《 四書》 。《 四書》 後來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教材。

朱熹(1130一1200 年)是集理學之大成者,其地位類似基督教中的阿奎那(Aquinas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他都是一名完美的儒家信徒。我們上面曾介紹過,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曾一度人仕,但他首先是儒家經典的大評註家和古典時期之後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他對理學貢獻之大,以致於理學在東亞常常又被稱為“朱子學”。

按照朱熹創立的形而上學體系,萬物以“理”(先天的模式)為本,以“氣”( “以太”或物質)為源。如房屋的正規化為“理”,磚木則由“氣”發展而來。一物各有一“理”; “眾理”之全則為“太極”,理之與太極,是“月印萬川”的分享關係。

這種思想顯然是受了佛學的影響,同樣,宋代理學家借用佛教思想的概念,發展出一套用太極、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來表示的萬物演化迴圈的理論。但理學思想的核心一如一旱期儒學,強調將其思想應用於倫理、社會和政治制度的實踐之中。後世之人往往不加思索地信奉理學,對他們而言,理學中的倫理和社會思想確實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宋代,孟子的“性善”、“修身”學說與荀子的“性惡”、“化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