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戰術來取勝。在攻城時他們命令漢族百姓填平護城河,並用漢人的弩弓轟擊城牆。在屠城時他們慣常驅使漢人俘虜為前鋒來殺戮自己的同胞。
遼國
到了947 年,契丹勢力已向南擴張到了燕雲十六州,並接二連三地攻陷了中原的城鎮。同年契丹易國號-為“遼”。利用唐朝崩潰後形成的時機,契丹人建立了一個包括“蠻族”和漢人在內的二元國家。其間他們得到一些漢人歸順者的幫助,漢人的城市文明與統治制度也隨之帶到了遼國。
遼國有5 個國都,其中上京位於關外,每一個國都各為一部分國土的中心,其下設有各級行政區劃並各有守將、堡壘加以守護。遼國兩北兩院均設宰相、樞密使及各部尚書,並在北京朝會辦公。南院效仿唐代的六部及諫官等制度,自988 年起亦推行科舉以選拔漢人官員。為了促進統治制度的漢化,契丹人亦開始建年號、立太子、尊孔子、效仿儒家的祭祖活動、學講漢語並以漢語為官力一語言,南院治下的遼國人甚至還穿用漢服。為了防止漢化,契丹人保留了原先的部落組織、儀式和大部分飲食、服裝習慣。。與前代“蠻族”入侵者不同,他們避免將漢語作為母語來使用,併為自己的語言發展出兩套文字系統(字母文字與漢字)。這兩種文字用於詔誥公文,但沒有產生什麼有價值的文學作品。
遼國人口一直未超過400萬,與北宋人口相比少得可憐。事實上,遼國契丹人的人口只有75 萬左右,僅佔全國人口的1 / 5 。這樣契丹統治者就必須想盡辦法來加強統治。不過,最後導致他們滅亡的不是漢人,而是後方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
西夏
黨固人此時在今甘肅地區建立了“夏”或“西夏”; 宋能夠在遼國的進攻下苟延殘喘,部分原因就在於這種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一種力量的制衡。西夏定都於黃河邊上的銀川,正好處在蒙古與中亞商路的交匯處。西夏為半綠洲式經濟,既有灌溉農業,也有畜牧業和商業,黨固人先前向宋朝輸貢納幣,後來元昊於1038 年宣佈獨立,自稱為大夏國皇帝。在他統治時期發明了一種西夏文字,用漢字來記錄黨固語,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文獻直到今天都無法解讀。黨固人仿效漢人的統治制度與教育教度,同時奉佛教為其國教。
女真人與金國
女真人生活在滿洲東北一帶,原先歸附遼國,但由於契丹人不准他們向南發展而逐漸發生了衝突:1115年他們在一位傑出領袖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統一了各部,勢力大張。同年完顏阿骨打稱帝,並很快攻陷了上京。遼國滅亡後,餘部西逃並重新建立了另外一個政權,即所謂西遼(1124 一1211 年),又名黑契丹,西遼控制了帕米爾以西及以東的綠洲地區,與西夏和阿姆河地區(即當時的楚河南岸)接壤,後於1211 年終為蒙古所滅。
與遼國不同的是,女真人積極南下,佔領了大部分中原地區,甚至於1126 年攻陷了宋都開封。金兵一直打到長江流域,最終以淮河(其南為中國的產稻區)一帶為界與南宋劃江而治。
金國(1122 一1234 年,其名源自女真部落發祥地一條河水的名稱)的人口比遼國還要少。他們承襲了契丹人的二元統治和混合文化,而且漢化的程度更深。金國定都燕京(現北京地區),效仿中原建立了百官制度,和宋朝一樣將全國劃分為19 個省,下設州縣,又仿唐制設立了六部,到後來漢族官員的人數比非漢族官員人數還多出一半。
像契丹人一樣,女真人面對發達的漢族文化,不得不在統治大量漢族人的同時也設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在這方面,唐以來的“蠻族”很像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遊牧民族,後者亦為反抗羅馬文化而打出法蘭西人、日耳曼人這樣的旗號。女真人在契丹字母的基礎上也創立了兩套女真文字,一套為字母文字,一套是從漢字脫胎而來的方塊字。
女真人、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起初都十分曉勇善戰,但他們在中原農業區定居下來後就漸漸失去了戰鬥力。在與中國人的經濟交往中,他們逐漸淪為佃戶甚至變得一貧如洗。後來他們也可以與漢族通婚了。1141 年宋金議和,宋向金稱臣納貢,這大大促進了兩國之間貿易的發展。當金國皇帝內部為爭奪皇位大打出手時,他們治下的漢人卻富有創造力地發展了各項和平的藝術,如刊印圖書、學術研究、文學和戲曲等等。金國統治者也轉向了儒家的禮儀規範,開始學習五經、寫作漢詩。1189 年後,金國同時與蒙古人和南宋作戰,國力逐漸空虛。他們曾效仿北宋印行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