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有什麼財產的,與人煙稠密的農業區人民相比,他們的生活總是相對貧窮一些。

草原上的牧人、獵戶與農民不同,不必擔心因為四處漂流而影響收穫。他們從小到大在馬鞍上度過一生,平時用來照料畜群和捕獵上的精力,戰爭時可以立刻用來摧毀敵人:積極主動的戶外生活把他們塑造成為獨立、自信、無所不能的個體(這與美洲牛仔不無相似之處)。身兼牧人、獵手和戰士的草原人民不得不準備好應付一切事情:由於婦女們分擔了帳篷內的事務和政治、戰爭之外的一切生活問題,男子們的戰鬥力大大得到了加強。

草原上的社會結構也有利於增強他們的軍事能力。部族首領一般由才能出眾的人擔任,當他們年老體衰時就會被新的領袖所代替。大小酋長和戰士相互之間保持一種效忠和保護的關係,而一個強人也往往可以很快地奮鬥到人際關係金字塔的頂端。

遊牧民族的強大戰鬥力來自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一個技術上的原因是鐵製馬橙的作用,它於公元初傳入草原地區,為騎射作戰提供了很大方便。騎手身騎訓練有素的戰馬,並使用一種精巧的弓箭,這樣他的戰鬥力就超過那些由農民組成的步兵。從取400年到1400年,在火器誕生之前,他們的軍事技術在亞洲一直都處於領先的地位。

長城已不能隔斷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交往。這一地區降雨很少,週期性發作的天災也給農業生產造成廠危害,漢人以穀物、絲綢及茶葉換取胡人的馬匹,這種貿易活動很容易與政治牽涉在一起長城沿線的半遊牧民族有時亦會歸順中原甚至漢化,但當中原政權闇弱混亂的時候,他們也會歸附反叛的“蠻族”領袖。反叛的領袖如果有魄力效法中原的政治制度,這樣他就能夠建眾起一種以對商人、農民和卜兵進行統治為基礎的混合型政權在這種情況下,漢人往往不可避免地也充當倆某種角色。在這種貌合神離的政權中,外族領袖往往身兼戰將與統治者兩種角色以維持其統治:

契丹帝國

契丹人建守的遼國(947 一1125 年)具有典型的三元國家特徵」遼國橫跨蒙古、滿洲和中原的東北地區,像華北和滿洲南部為農業區,滿洲西部和蒙古為草原、滿洲的東部和北部則為林區境內的少數民族包括:滿洲東部的通古斯人(即滿洲人的祖先),他們以狩獵、耕種和牧豬為生;蒙一古草原的突厥各部,他們是純粹的遊牧民族,完全以牧羊、牧馬為生;兩者之間是半遊牧民族的契丹人,他們既種莊稼、養豬,也牧馬、牧牛、養駱駝,屬於混合型經濟:契丹最初有18 部,後發展為54 部,在此基礎上最終便形成了契丹帝國。

契丹社會以某一族為中心,分為8 大支脈,各支之間互相通婚。契丹社會也包括契丹人以外的遊牧民族和在農村、城鎮定居的漢人(契丹境內的漢人地位不等,或為奴隸、或為半自由人、或完全具有人身自由)。原先滿洲東部渤海國的百姓則處在這一社會的最底層。

與中國嫡系繼承的社會不同,契丹各部大部分都沒有姓氏,往往幾代之後其身份就辨別不清了。他們的祭祖活動仿效漢人由統治者所屬一族掌管。他們的婚姻仍按照民族的風俗,與漢人的做法大相徑庭:契丹男子往往可以娶其姨、姑為妻或在兄弟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孀。

907年,契丹各部像先前匈奴人一樣形成了統一的部落聯盟、同年他們的首領自稱為契丹國皇帝。其後戰事不斷,甚至他的兄弟也加人了反對者的一方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大,統治者終於建立起牢固的像漢人那樣的世襲君主制度。

契丹人不僅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治制度,而且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契丹皇帝大帳的護衛由騎兵射手擔任,這就是後世西方人稱為“遊牧部落”( horde )的雛型。早在922 年,契丹皇帝就從各部抽調精兵組成一支2000人的類似西方“近衛軍”的騎兵部隊,後來人數又增加到了5 萬至7 萬人。

在作戰時,契丹騎兵可人可以擁有3 匹戰馬(其中兩2 為備用);他的裝束包括1套鎧甲、2 張弓、上把斧子、1口刀、繩索以及乾糧:平時狩獵就是他們的軍事訓練,一般分為5 人一組或1O 人一組,對首領保持絕對服從在開闊的平原上作戰時,幾十名、幾百名或幾千名契丹士兵組成整齊的方陣,由前鋒、兩翼、中軍和皇家衛隊構成。交戰之前,他們會派出1 萬人左右的偵察部隊偵察敵情,晚間有夜哨,並透過烽火、鑼鼓號角、旗子、口令乃至學鳥叫來傳遞資訊。他們避免與優勢兵力正面交鋒,而且採取斷絕敵軍供給、設定伏兵或避實就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