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鐵路、公路,正好組成一個梯形。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基本就在這個梯形中間。據呂正操將軍估算,這個梯形,東西寬度約為200公里,南北長度約為30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一說4�5萬平方公里)。是一塊比海南島(3�3萬平方公里)還大的大平原。在這塊大平原上,有著星羅棋佈的村莊,密如蛛網的道路,縱橫交錯的河流。較大的河流有6條:大體成東西走向的有3條,自北向南,依次為永定河、大清河和滹沱河;大體成南北走向的亦有3條,自西向東,依次為瀦龍河、子牙河和滏陽河。冀中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呂正操將軍指出:“冀中直接威脅平、津、保、石各大城市及敵人之戰略生命線——津浦、北寧、平漢三交通幹線。”
的確,當時北平是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部和華北偽政權所在地,而“敵人的特務機關是以天津為中心”的,保定、石家莊則駐有日偽高階指揮機構,這些地方,可以說都是日偽心臟地區。而日本人要進攻中國,調兵遣將,要向後方運送掠奪來的物資,又必須依賴津浦、平漢等幾條鐵路幹線,這些鐵路,的確是日偽的戰略生命線。
既是心臟地區,又是命脈所在,如果這地區叫敵人佔了,則可以保護自己的心臟和命脈;如果這地方叫我們佔了,則可以威脅敵人的要害和幹線。
佔據了冀中,不僅可以威脅敵人,還可以保護我方的其他根據地。呂正操將軍說:“冀中是晉察冀山丘地帶的外圍,沒有冀中,山地便要孤立起來。冀中直接掩護著冀南和晉東南,使敵人只能夠由鐵路實行線的進攻,而不能進行面的‘掃蕩。’”冀中不僅是其他根據地的外圍和屏障,而且也是日後反攻的前進基地。1939年,賀龍在冀中時曾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冀中這個地方多好啊!素有“平津門戶”、“華北糧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將來對日本鬼子實行反攻,還是個前進基地呢。部隊從這裡一捅,就可以捅出關外,一鼓勁就可以把日本鬼子趕過鴨綠江。可見,佔了冀中,不僅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打擊敵人。
可是,這樣的地方,是那麼好佔的嗎?如果把華北比做一盤圍棋,冀中則是中間的一塊“大空”,日偽早就在周圍的城市和交通沿線擺好了子,駐上了兵,圍上了這塊“大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敢不敢,能不能鑽進去而且“做活”呢?應當說,在這個問題上,中共黨的領導人毛澤東等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洛川會議,討論全國抗戰爆發後的形勢及我方的對策。在這次會議上,還只是講應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用毛澤東的話講,紅軍要“進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與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但著重於山地。”儘管在會上聶榮臻“考慮到華北那個地區,還有不少的平原地帶”,在發言中使用了“游擊戰爭”這一籠統提法,意思是不要限定是山地,還是平原,但這些問題在會上未及展開討論。故而1937年9月27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仍說:紅軍的“拿手好戲”,是“山地游擊戰(運動戰)”。1937年底,呂正操等率冀中部隊2000多人,來到路西整訓,討論起冀中的情況,聶榮臻說:從軍區偵察得到的情況來看,冀中地區日軍兵力相當空虛,偽軍偽組織在許多地方還沒有組織起來或者基礎很差。日軍由於兵力不足,打下一個地方後,留下守備的人數很少,有的不派兵,有的派兵大多也只有班排規模我們將冀中敵人兵力空虛的情況向八路軍總部和中央作了報告。據此,毛澤東同志曾指示,要設法在平漢路和津浦路之間的河北、山東兩省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聶榮臻接著又說: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主要是在山地,但也可以在平原地區進行,只要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援,不論是山地還是平原,我們都可以牢牢站住腳。呂正操很同意聶榮臻的意見,他說:“冀中平原大得很,日本侵略軍兵力不足,根本沒法控制這麼大的地方,有了群眾的支援,我們可以到處走來走去,活動餘地是很廣闊的。”
最後,大家得出一致意見:在平原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於是,聶榮臻用手指著地圖,向呂正操等人交待任務說:“你們就在平津路、平漢路、津浦路之間,南邊以滏陽河為界,搞冀中根據地吧。”
聶榮臻還鼓勵充滿信心,準備回冀中大幹一場的呂正操說:“你們的實踐是有深遠意義的,這是我們黨在平原上開創的第一個根據地,你們成功了,對於全國其他平原地區的抗戰,將提供有價值的經驗。”呂正操率部回到冀中後,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