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那天,而非16日。
李健他們一聽說軍區領導機關就在附近,自然是喜出望外,“這真是天大的喜訊啊!”呂司令員、黃敬同志、沙克參謀長接見他們時,也非常高興。先認真聽取了他們的彙報,還留他們吃了一頓午飯。飯後,又向他們交待了下一步的任務。本來,李健和馬團長都認為,騎兵團目標太大,冀中腹心區據點、碉堡、公路、封鎖溝又與日俱增,再進入內線確實不好辦。這一次軍區首長一定會放他們到外線去,發揮騎兵快速的特長,四處襲擊敵後方據點,吸引內線敵人回援。不料軍區仍要求他們返回內線。李健回憶說:
在冀中平原的八路軍騎兵部隊飯後,出乎我們意料,呂司令員說:“你們的任務還是繼續堅持內線鬥爭,除原有的偵察情況,牽制敵人,宣傳群眾外,再加一項傳達指示任務。當然再入中心地區是十分困難和危險的,現在很多電臺都聯絡不通或時斷時續,區黨委和軍區發了一個指示,主要精神是:一、思想上要做長期堅持的準備。二、主力部隊應儘快向外轉移,敵進我進,插入敵佔區,從敵後方打擊敵人,不得已時可暫時轉入根據地外邊打擊敵人;地方部隊應分散活動,打擊修路、建點、殘害群眾的小股敵人。三、地方組織和人員應儘快隱蔽,儘量減少敵對我基層組織的破壞。”
呂正操司令員最後說:“這是讓你們二闖曹營,根據前一段情況看,我認為你們能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
當時,騎兵團的幹部對軍區的決定很有些不解。李健回憶說:“馬團長傳達後,幹部們立即議論起來,有的說:‘首長們知道騎兵目標大,在敵人掃蕩點碉日增情況下,很難活動,為什麼還要我們再返中心區呢?’有的說‘我們這三個連衝出來不容易啊!其他三個連凶多吉少,為什麼還要我們再進去呢?’有的說:‘如果讓我們就近跳過津浦路以東連續襲擊敵沿線車站、縣城,這該有多大作用啊。’”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對冀中軍區讓騎兵團回到腹心區去倒沒有什麼不解,對李健提到的“指示”倒有些迷惑不解。因為我們知道,正是在22日同一天,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再次發出指示,要求第六、八、九軍分割槽主力部隊回到中心區去,這裡怎麼又要求“主力部隊應儘快外轉”呢?難道說,冀中領導機關會在同一天發出兩份相互矛盾的指示嗎?或許有人會說:在這一天發出的電報指示,是針對六、八、九軍分割槽而言的,而對李健等的口頭指示,是針對七軍分割槽而言的。但李健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們首先就是去任河大地區,找八分割槽領導傳達這個指示,沒有找到,只好請八地委一位部長轉為傳達。這個歷史疑點應如何解釋?因無史料,只好暫且存疑。
…
5月16日至6月中旬:“剔抉清剿”(10)
…
據我們手頭的資料,在5月22日以後至5月底,冀中領導機構又發出了兩個指示:5月25日,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發出《反敵“清剿”的指示》,指出,我之中心任務在敵之“清剿”地區是反“清剿”、反抓捕、儲存力量;在外線是積極破壞襲擊敵重要點線並準備敵之再合圍“清剿”。“反清剿武裝鬥爭在內線主力軍應分散到排,甚至班,必要時穿便衣外線主力軍,不是分散活動,而是集中一定兵力襲擊敵重要城鎮與交通線。”5月31日,冀中區黨委、軍區發出《關於堅持冀中區工作的指示》,指出:目前形勢之嚴重,非短時期所能開啟,因此我之方針,除不放棄一切可能與敵鬥爭外,必須盡一切可能儲存力量,以待時機。各主力部隊,應遠出敵後空隙地區,進行休整。
顯然,這兩個指示,在精神上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個指示雖也提到“在內線主力軍應分散到排,甚至班,必要時穿便衣,”但沒有提撤離中心區,轉至外線的事,分散活動
也好,穿上便衣也好,在內線的主力部隊還是應在當地堅持鬥爭。而後一個指示,則提出各主力部隊應轉至外線,到敵人後方,進行休整。
前後兩個指示,有如此大的不同,又與5月29日的兩件事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兩件事,一是在這一天接到八路軍總部電報,同意冀中領導機關透過冀南轉至安全地區的意見;二是八分割槽主力團23團一部在饒陽東西張崗村遭敵合圍,傷亡慘重,團長譚斌陣亡,僅政委姚國民率少數人突出合圍。
八路軍總部的態度,對冀中軍區領導人當然有很大影響,既然領導機關可以轉移至安全地方,下屬各軍分割槽、各部隊,當然也可轉移。至於23團遭受嚴重損失,也使冀中軍區領導人對敵情之嚴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