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淮深,張懷鼎雖然心中生出一絲不忍,但是卻很快被權利的**所佔據。短暫的平復心情之後,張懷鼎眼中帶著喜色對索勳詢問道:“妹夫,依計行事,一定要穩住孫、王兩位將軍!”
張家有八萬歸義軍,分別由張懷鼎、穆拓賢、孫墨、王琦風四位將軍各自統領兩萬。其中孫墨與王琦風二人,卻是張淮深的嫡系足有四萬之眾。雖然此刻張懷鼎有著索家的支援,兵力已然優於孫、王二人,但是張懷鼎深知,若想坐穩河西必須得穩住這兩位將軍。如今吐蕃二十萬大軍就在外面,他也是乘著孫、王二人兵力外調防守,致使沙州城內空虛的時機,才得以兵圍節度使府。此刻張淮深既然已死,張懷鼎覺得也就沒必要互相殘殺,只要接下來孫、王二人承認他的地位,那他會依舊會重用二人,聯合抗擊吐蕃大軍。一更。by:89|10054473》
第001章 意想不到
第001章意想不到
說著從袖中取出一枚令箭,對身後的一名校尉深意道:“去!傳本刺史鈞令,待幾位將軍進城之後便四門緊閉,配合張將軍的伏兵謹守四門不可放過任何一人!”
“末將遵命!”這名校尉恭敬的接過令箭,便飛速的出了節度使府。
這時被控制的李月娥被何璇押了下去,同時也將張淮深的屍體抬到了內堂,現場也重新的收拾一遍。待一切處理妥當,整個議事廳除了張懷鼎自帶的護衛,就只剩下索勳與張懷鼎二人。根據之前二人的商議,待眾位將軍進入節度使府後,張懷鼎就向眾人哭訴張淮深突然暴斃而亡的事實。
若是孫墨與王琦風二人不相信,可到後堂親自查驗。對於張淮深喝下的那杯毒酒,索勳與張懷鼎有著足夠的信心。因為張淮深所喝的酒中,所放的不是什麼鶴頂紅,也不是什麼砒霜而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毒藥——無憂散。
這種毒藥顧名思義,所謂無憂就是死的沒有痛苦。此藥據傳說起源於秦代,當初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下令燒燬天下之書,活埋方士和儒人四百六十人以後,還不放心,以為老年人知古通今,大多懷戀先朝舊制,痛恨他的殘暴苛刻,於是又下一道聖旨:六十還甲。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
(這個六十不死一律活埋的故事,不是三生杜撰,而是的確有這種傳說故事,真假難辨,不過小的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起。三生在這裡之所以作引用,只是為了杜撰這種無憂散。後續故事諸位若有興趣,可上百度搜尋,應該有三個版本)
正因如此,才有了六十歲不死活埋的典故。當時雖是朝廷有此政令,但是身為子女哪能看著自己的父母被生生活埋,於是便欲要尋求一個既不有違朝廷政令,而又盡其孝道的折中法子。
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還真的尋到了一種方子,也就是現今的毒藥名曰無憂散。其主要用途就是在老人六十歲的時候,服下這無憂散就會悄無聲息的死去,沒有半點痛苦也不會出現任何中毒跡象。如此一來既合乎了法令,也使得這些年過六旬的老人免受活埋之苦。
這種毒藥究竟源於何處無人不得知,有人說是神仙憐見世人苦難,於是便留此此方助世人渡過此劫。不論這種說法是否為真卻不得而知,但是這種毒藥的確有著獨特的功效。不過任何東西都有著正反兩面,這種毒藥也不能例外。無憂散雖然臨死毫無痛苦,但是喝下之時卻是其味甚苦。
這種苦味儘管後世不少醫者,嘗試各種藥材予以掩蓋這種苦澀。但是終究無濟於事,似乎這種苦澀味道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根除。最後醫者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若是一味著去除口中的那份苦澀,那無憂散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效果。所謂苦甘相生即相伴,才是符合自然之理。
也正因為此藥有著難以掩蓋的苦澀,張懷鼎才會逼迫張淮深喝下毒酒。要是沒有這中苦澀的話,他完全可以不用出面,張淮深的護衛早已被他買通,只要在平日的飲食之中放入此毒,即使平日裡張淮深飲食再如何謹慎,但也足以讓張淮深魂歸九天。
這些正是二人事先做好的部署,即便孫墨、王琦風有所懷疑,也是無濟於事沒有憑證。如此一來作為張家的歸義軍,也只剩下張懷鼎這個繼承者。在這個危難之際,張懷鼎便可順理成章的坐上河西節度使的位置。
張懷鼎為防有失,已經早早的在城中設下一萬伏兵,若是孫墨、王琦風二人但有不服跡象,便可瞬間包圍節度使府,將二人聯同隨從護衛一併拿下。與此同時索勳這個沙州刺史嚴令封鎖四門,就算孫墨與王琦風在城外,駐紮的軍隊再多也是無濟於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