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連弩,威力更大射程更遠,不但如此這種連弩可以單人攜帶。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也正以為如此,以至於這種利器已經失傳。而如今軍事所用的弩箭,不過是連弩的半成品罷了。
陳浩沒有想到李忶竟然對這連弩的歷史知之甚詳,他這張圖紙的確是根據當年馬鈞的設計改良的。如今這連弩設計圖,可以說是歷經諸葛亮、馬鈞還有陳浩三代人的改良與設計。陳浩曾經就是一個愛擺弄弓弩之人,這也是後世陳浩的一種個人愛好。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融合了後世弓弩技術的連弩,會應用到唐朝的軍用之上。
其實這連弩的設計,陳浩在很早以前就想過。此事要當追溯到六年前,六年前他與紫鳶打賭,給了紫鳶三次刺殺他的機會。而其中一次紫鳶就運用了連弩,不過那弩箭最多不過連發兩箭罷了。自從那時候起,他就有了研製連弩的打算。
平心而論說及機械發明,陳浩崇拜的不是公輸般(魯班)、墨翟也不是張衡,更不是諸葛孔明,而是那個鬱郁不得志,卻又殫精竭慮發明機械的馬鈞。
馬鈞在手工業、農業、軍事等方面有很多發明創造,是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機械製造家,就是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也不多見,堪稱一代機械大師,當時,有位叫傅玄的文學家曾稱讚他說:“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人就是這樣,有才能不一定能夠流芳千古,這是陳浩深處大唐八年之間的感悟。
見李忶與石雄二人向他投來詢問的目光,陳浩卻輕笑道:“李將軍所言不錯,這就是早已失傳的連弩,不過李將軍說的也不完全正確,本帥在承襲先人的技藝,在這連弩上也做了一些改進。二位當知道,連弩若是連發次數過多,就失去他應有的準度,所以本帥便在這上面作了一些改進!”陳浩說著便起身來到近前,將自己所改進的地方講述與二人聽。
“大帥果真非凡人也,先是有震天雷震懾河北,如今又製出這等連弩,末將實乃佩服之至!”石雄讚歎之餘卻是有一疑惑,於是反問道:“只是末將不明,大帥為何不知會朝廷工部,將震天雷量產而出,如此一來僅憑震天雷我軍就可以所向披靡!”
石雄的疑問很是合理,也正如石雄所說,只要批次生產震天雷,唐軍可以說是所向無敵,但是如今的陳浩哪裡有時間去製造震天雷。當初陳浩原本打算將武天的勢力剷除後,把武天私下囤積的震天雷用於戰場之上。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震天雷竟然無故失蹤了。又由於大戰在即無法抽身,也只能將此事放在一邊。曾經陳浩也想將此事交予朝廷工部製造,但是經歷武天一事之後陳浩有了芥蒂之心。震天雷是一個危險的東西,若是朝廷之中再有不軌之人,恐怕後果會不敢設想。而他身在前線,若是朝廷再生亂象,他也無法再力挽狂瀾
武天的勢力盤根數年,一朝一夕想要清洗乾淨絕非易事,因此陳浩就與李渼暗中商定,這震天雷即便對戰爭有利也只能以後生產,目前最重要的是朝廷內部須得安穩。對於這些原因陳浩自然不會告知於石雄,只是命令二人連夜趕製這種連弩,以備將來戰爭所需。一更。by:89|10360463》
第553章 實至名歸
第553章實至名歸
梁州一戰全殲敵軍的訊息一經傳入京城,可謂是人心振奮朝野歡騰。當李渼看到陳浩寫的軍報時,驚喜之餘卻是莫名的感動。因為整份軍報洋洋灑灑數萬字,但其中大多是戰死將士的姓名以及功勞,而關天陳浩自己的功勞,卻是隻是短短的二十八個字:
萬里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與陳浩軍報一同進京的還有李忶的軍報,李忶身為忠王自然有特權直達天聽。在看罷李忶的軍報之後,李渼才知道這一戰,打的是何等的精彩又是何等的慘烈。李渼深知陳浩這份奏章的良苦用心,於是便傳旨工部在長安城中樹立一座豐碑,此碑高達數丈巨石砌——名為英烈碑!李渼決定將陳浩雋寫的陣亡將士名字全部鐫刻在上面。
之後對於陳浩上書欲要征討南詔一事,朝野上下議論之聲四起,有人建議李渼傳旨於陳浩,讓陳浩揮兵河西以解河西之危。這番建議也不是沒有道理,三面為戰已經讓朝廷難以支撐。如今除了陳浩的大軍以迅雷之勢滅了南詔主力,其餘兩面的戰事卻顯得極為遲緩。尤其是河西的戰事,一直卻處於膠著狀態。
不過李渼卻沒有聽從群臣的建議,而是直接傳旨於陳浩征討南詔。如今李渼對陳浩是徹底的放權,因為對於南詔的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