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明在香港華人富豪榜名 列第8位,為234億港元;在同年《福布斯》的華人家族富豪榜上列第3位,為64億美 元。 海上賭王林梧桐 林梧桐,1917年生於福建安溪,20歲去吉隆坡闖天下。林氏控制大馬三家上市公 司:經營賭業及體閒業的雲頂公司、名勝世界公司;以種植及建築為主的亞地公司,林 氏於60年代未建立雲頂賭場,90年代涉足海上賭業,擁有5艘豪華郵輪,號稱世界最 大的海上賭王。賭船在南中國海及馬六甲海峽行走,截走香港大批欲去澳門的賭客,是 港澳賭王何鴻燊的地對頭,林氏資產約50億美元。 與香港某些患有“九七恐懼症”的富豪相反,東南亞的華僑鉅富紛紛來 港搶灘登陸,大筆投資。 華僑回港發展,始於上世紀末,迄今有百餘年曆史,如希興業的利希慎 家族、先施的馬永彪家族、永安的郭氏兄弟、星島的胡文虎胡仙父女等。由 於時代久遠,港入早把他們看成香港華人世家。 僑資流入香港,從80年代中起達到高潮,據港府公佈的材料,1986至 1988年3年間,流入香港的外資力742。5億港元,而來自東南亞的達221。4 億港元,接近外資總額的1/3。東南亞資本,佔這3年香港新增資本總額9。2 %,在各類資本中增長最快。
… 頁面 139…
流入香港的東南亞資本,幾乎是清一色的僑資。另外,從世界其他地區 流入香港的資本,僑資亦佔一定的比例。 美國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1995年的一篇文章指出:海外華人(含港 澳臺)約有5500萬人,每年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相當內地國民生產總額; 海外華人總資產力2萬億美元。接近日本總資產的2/3(注:日本人口為1。24 億〕,人均佔有資產額超過日本;香港、新加坡、臺灣等3個經濟區的外匯 儲備共計1800億美元,等於歐亞第一經濟強國德國和日本的總和。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葛得堅驚歎道:“華人現時是世界上最具流動性的投 資集團,已取代日本成為主要投資者!” 華僑資本進軍香港,本書前章曾陸續介紹過會德豐收購戰中,與包玉剛 較量的新加坡富商邱德拔;收購問題銀行恆隆、海託的國浩集團 (為大馬郭 令燦家族所控);收購康年、遠東銀行的第一太平集團 (印尼首富林紹良在 港的控股公司)等。 本章重點介紹的是,來自大馬的亞洲糖王、香港前香格里拉主席郭鶴年。 1994年初,香港傳媒進行“香港九三商界風雲人物民意測驗”,得票結果, 郭鶴年排李嘉誠之後名列第二位。足見郭鶴年在港影響之大。 亞洲糖王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郊的郭宅村,1924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 新山市。其父郭欽鑑16歲時從家鄉來到大馬柔佛,與兄長一道經營洋雜小生 意。 郭鶴年有三兄弟,長兄郭鶴奇熱衷政治,曾在大馬政府外交部任職,另 一個兄弟傳媒鮮有報道。郭鶴年一心經商,家族事業在他手中發揚光大。大 馬人若不知郭鶴年,就如港人不知李嘉誠。 郭氏家族在當時算富裕人家,三兄弟均接受良好教育。郭鶴年早年讀過 華文小學,中學則在著名的約翰諾巴諾英文學校就讀。中學畢業後,他進入 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就讀,不久因太平洋戰爭輟學,日治時期,郭鶴年進入一 家日本公司的米糧部工作。戰後回到大馬,在父親的公司學做生意。 1949年,25歲的郭鶴年與堂兄郭鶴堯在新山創辦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後 遷至吉隆坡),主要從事米、糖、麵粉貿易。 郭鶴年嗜好讀書,性格沉默寡言,這並不影響他做生意以及結交生意朋 友。郭氏做生意的信用,就像他的言語一樣踏實可靠。 大馬那時是英國殖民地,洋貨主要來自英國。 50年代中期,郭鶴年在倫敦住了兩年,負責採購貨物發回大馬。郭氏發 現英國人嗜好吃糖,糖的市場銷售量很大。二戰後,英國的海外領地不斷減 少,英國的生活方式卻仍在影響全世界。 郭鶴年尤看好蔗糖的貿易。回吉隆坡不久,馬來西亞宣佈獨立 (1957 年),英國的勢力淡出,郭鶴年趁機收購英商的銷售網。到60年代,郭氏兄 弟基本控制了大馬食糖銷售。此外,大米、原油、橡膠、木材、棕櫚等天然 產品的業務,亦有長足發展。 1968年,郭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