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來挽救中國的危亡我要求諸君,從今天起,共同擔負這一種責任。”孫中山要求黃埔同學,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鬥終生。他的這個講話,是構架黃埔精神的根本基礎。

黃埔軍校非常重視政治教育,把它提高到和軍事訓練同等地位。透過加強政治學習和訓練,使學生逐步樹立起為國犧牲、盡忠革命的信念。軍校專門設立了政治部,根據孫中山對學生講演的內容和共產黨在國民革命階段的政策方針,擬訂出了政治教育綱領,除規定學生學習《三民主義》、《帝國主義的解剖》、《社會發展史》、《帝國主義侵略史》、《中國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國革命史略》等課程外,還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書籍,本校學生皆可閱讀”。當時軍校的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人,經常給學生上政治課。軍校的主要領導人校總理孫中山、黨代表廖仲愷等也抽空給學生作講演。孫中山在演說中教育黃埔師生“要立革命的志氣”,他希望黃埔生健康地成長,並一再囑咐“同學不論是國民黨員或共產黨員,為了革命事業,都應該把鮮血流在一起”。廖仲愷在演說中,要求軍校員生樹立革命理想,他說:進軍校並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主義而鬥爭。結合當時艱苦險惡的環境,他還講到“俄國的革命軍並沒有薪金可言,兩天才有一磅麵包,衣也沒得穿,他們只顧熱心革命”。他懇切地希望軍校員生“要確信主義”,一心準備革命,做“真正的革命軍”。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5)

1925年2月,黃埔軍校出版的學生教材《精神教育》中有大段訓詞,要求學生:“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以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為標準,當時時保全人民的權利。看看國內那一黨,確是保護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我們就加入那一黨,就為那一黨盡力。”教材循循善誘地指出:“現在中國只有這一個訓練革命軍人的學校。改造中國的責任,完全在諸位身上。我望諸位能特別努力,以致國家革命於成功。”本教材封底特別註明,校閱者廖仲愷,鑑定者孫文(孫中山),編輯者為時任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發行者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補頒戴安瀾的懋績勳章軍校學生除聽講演和上課外,還經常舉行以班組為單位的座談會。在座談會上,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著核心作用,他們把革命刊物,如《嚮導》、《中國青年》等,送給其他學生看,或者按照黨組織規定的宣傳檔案向學生進行宣傳鼓動。所有這些,對於提高廣大學生的政治素質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軍校學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薰陶,逐步樹立起盡忠革命、為國犧牲的信念。

透過愛國主義傳統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孫中山給黃埔生講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說他們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國,冒死去和清兵作戰。廣州起義時“革命黨只用300人,便敢打3萬多的敵人”。武昌起義時,武昌、漢口的革命黨,總共不足300人,真正的革命黨不過是幾十人,“革命黨只用幾十人去打兩萬多人,可以說是用1個人去打500個人”。他們之所以這樣勇敢,是因為樹立了革命理想,只知專心救國,不顧身家性命。孫中山在演講中讚揚辛亥革命時期的英雄陳天華、楊篤生“是熱心血性的真革命黨”,但又為他們不是死在戰場上,感到“實在是可惜”。孫中山號召黃埔生學習革命先烈的愛國思想,“發揚革命精神,繼續先烈的志願,捨身流血,造成中華民國的基礎,使三民主義完全實現,革命大告成功。”

黃埔軍校開創時期,廣東和全國工農運動蓬勃興起。軍校根據孫中山的創校建軍宗旨、“三大政策”精神,發動師生到工農運動中去,以實際行動互助農工。在“五卅”運動、廣州“六·二三”慘案後,軍校發表《檄全國軍人》文,揭露帝國主義者無故慘殺中國人民的殘暴罪行,疾呼“全國軍人同胞,即時興起”,與“帝國主義侵略者決一死戰”,並號召師生向死難烈士學習。在省港罷工過程中,軍校政治部派出一批幹部到工人群眾中間開展宣傳工作。在農民運動方面,軍校多次發表文告,支援農民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鬥爭,並組織師生和廣州各鄉農民召開多次聯歡會。派學生到東莞、寶安和東江各縣幫助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施以政治及軍事訓練。以此聯絡感情,“而收軍事進行上得人民幫助之實效”。他們在工農運動中,經受了鍛鍊,面對帝國主義侵略者殘酷鎮壓中國人民反抗鬥爭的罪惡行徑,更加堅定了他們愛國革命、奮鬥到底的決心。

黃埔軍校動員和組織師生投身到轟轟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