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勳章鑄太行——左權將軍

黃埔軍校的畢業誓詞,是對在校學生的最後一堂精神教育課,對即將畢業的黃埔生具有重要教育意義,也集中體現著黃埔精神,包含了黃埔精神的主體內容。1925年9月6日,軍校公告的第2期畢業生的誓詞是:“謹遵校訓,親愛精誠。服從黨綱,五權三民。履行遺囑,國民革命。繼承先烈,奮鬥犧牲。發揚光大,赴義蹈仁。言出身隨,誓底功成。”1926年1月7日,軍校公告的第3期畢業生的誓詞是:“遵守總理共同奮鬥之遺囑,本校親愛精誠之校訓,追隨校長、黨代表與本黨各同志,於廣東統一後,更努力於全國之統一,以完成國民革命之工作。不愛錢,不怕死,不鬧意氣,實行主義,恪守黨綱,永矢勿渝,死而後已。”3月8日,《黃埔潮》在第5期學生開學紀念特刊上釋出《本校誓詞》:“盡忠革命職務,服從本黨命令。實行三民主義,無間始終死生。遵守五權憲法,只知奮鬥犧牲。努力人類平等,不計成敗利鈍。”1926年10月4日,軍校公告的第4期畢業生誓詞是:“不愛錢,不偷生。統一意志,親愛精誠,遵守遺囑,立定腳跟。為主義而奮鬥,為主義而犧牲。繼續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時任黃埔軍校入伍生部部長、代教育長方鼎英,在1927年初曾對黃埔軍校的教育有一個較全面的總結,在這篇題為《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概述》的“結論”部分這樣寫道:“本校自成立以來,戰勝種種惡劣的環境,以五百人擴充到數萬人凡中國之二十二行省,幾無不有本校學生之足跡。在此最短期間而能得此偉大之效果,已大博國人及世界上之驚歎!蓋集中於‘親愛精誠’校訓之下,相親相愛,精益求精,誠心誠意,以謀團結。先之以大無畏之精神,持之以百折不撓之志氣。為民眾謀解放,而一己之功名富貴,皆可犧牲;為本黨謀團結,而一己之自由幸福,都可放棄。故能不怕死,不畏難,以一敵百,以百敵萬,決不辜負革命軍人之精神。”方鼎英在這裡所說的“革命軍人之精神”,其主題內容也即是黃埔精神。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4)

本書作者曾採訪黃埔第1期至第23期畢業生600餘人,從被採訪人的氣質和言談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有種別樣的“精神”存在,油然體會到這就是黃埔精神。但他們對黃埔精神的說法也是眾口不一。準確、全面的黃埔精神內涵應當怎樣表述呢?綜合眾多黃埔老人和學者的各種觀點,結合文獻資料,作者認為黃埔精神應該包括4個方面,這就是:愛國革命,親愛精誠,團結合作,奮鬥犧牲。

黃埔精神的內涵真諦

黃埔軍校是我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那時,人們把軍校看做是“革命的營寨”。當年,左權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太行山一批批熱血志士奔赴黃埔,在孫中山先生“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精神哺育下,親愛精誠,團結奮鬥,鑄造了黃埔精神。

1.“愛國革命”是黃埔精神的核心內容

黃埔精神,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時,孫中山所倡導的以愛國主義為基本內容的一種真正革命的精神。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援和幫助下,毅然改組國民黨,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了建立革命軍隊,用武裝的革命力量同武裝的反革命作鬥爭,孫中山同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道,共同建立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一經建立,就成了當時的革命搖籃。一批批革命軍人從這裡成長起來,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英勇奮戰,流血犧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

黃埔一期生左權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手跡孫中山於1924年6月16日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曾經講道:我們的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諸君不遠千里或者數千裡的道路來此求學,既是已經明白了我們的宗旨要造成一種革命軍,一定是富有這種志願,來做革命事業。”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建設一個新國家”,“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氣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為了中國的獨立和統一,“以同世界各國並駕齊驅”,使中華民族“永遠生存於人類”,我們“要學革命先烈的行為”,“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來奮鬥”。“今天在這個地方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