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到北伐戰爭時已相當可觀,“親愛精誠”的校訓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當時的教育長方鼎英所說:“本校自成立以來,戰勝種種的惡劣環境,以500人擴充到數萬人;由步兵一科擴充到馬、步、炮、工、經理、政治及其他無線電、航空等高階專門各科;其擔負工作之部隊,由本校教導團起,遍及於30餘軍之革命軍,及10餘軍之西北軍;凡中國之22省,幾無不有本校學生之足跡。在此最短期間內而能得此偉大之效果,已大博國人及世界之驚歎,蓋集中於‘親愛精誠’校訓之下,相親相愛,精益求精,誠心誠意,以謀團結。先之以大無畏之精神,持之以百折不撓之志氣。為民眾求解放,而一己之功名富貴,皆可犧牲故能不怕死,不畏難,以一敵百,以百敵萬。”古語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之所以取得偉大勝利,就在於國共兩黨精誠團結,共赴國難,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7)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這是黃埔軍校校歌中的歌詞,校園上空到處飄揚著這歌聲。“親愛精誠”的大標語,寫在校門口的牆壁上,讓在校學生隨處可見,並印在畢業證書上,讓離校的黃埔生隨時感受到校訓的存在。1924年11月底頒發的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證書,在四個角上的文字即是校訓“親愛精誠”。校慶80週年時,廣東革命博物館徵集到了第1期第6隊學生張穎的畢業證章、“學”字領章和學生會員證章等。張穎是湖南省益陽人。畢業證章正面也寫有“親愛精誠”4個字,反面寫有“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證章”字樣,下面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2個字,編號是“717”。

此後,各期的畢業證書、證章,也將“親愛精誠”的校訓印在顯著位置。後來此4字有所變動,但其基本精神未變。如1933年5月頒發的黃埔軍校第8期畢業證書,紙面上疊印“畢業證書”鏤空大字,除寫明“茲有本校第八期××科學生×××修業期滿成績及格特給證書”外,在證書四個角特別印有“親、愛、精、忠”4個大字,教育學生要以此為做人之本。頒發者為時任黃埔軍校校務委員會委員兼校長蔣中正,與時任黃埔軍校校務委員會的7名委員:張治中、何應欽、汪兆銘、吳敬恆、戴傳賢、朱培德、唐生智等人。此畢業證書將原校訓中的“誠”字,改為“忠”,這顯然是校長蔣介石為網織忠於自己的“黃埔系”所為,“誠”與“忠”的箇中差異,令人別樣品味。

怒潮澎湃共風雨,親愛精誠教誨真。黃埔校訓“親愛精誠”是遵循校總理孫中山和平奮鬥建軍思想制定的,是黃埔建校的精神支柱,是動力,是靈魂。回想當年,眾多有志青年為共同理想來到黃埔,卻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揚鑣。黃埔校友未能實現孫中山先生“親愛精誠”校訓,實現中國統一,不能不說是最大遺憾。因此,繼承和發揚“親愛精誠”的革命精神,在祖國尚未統一的今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3.“團結合作”是黃埔精神的顯著特點

黃埔軍校之所以是一所新型的軍事政治學校,“新”的最耀眼亮點,就是國共兩黨合作創辦。周恩來《在重慶中共中央南方局幹部學習會上校慶60週年時聶榮臻的題詞所作的報告》中指出:“開辦黃埔軍校,應該說是孫中山軍事上失敗的結果。”辛亥革命時,孫中山有兩個運動,一個是新軍運動,另一個是會黨運動。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革命果實落到了新軍閥手裡。孫中山為了救國救民,繼續奮鬥,然而“他的活動漸漸地變成了拉攏軍閥,結果是不斷遭到失敗”。正當孫中山進退兩難的時候,國際共產黨人和中國共產黨人,向他伸出了友誼之手,這使孫中山深受鼓舞。

當時,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蘇俄全權代表越飛,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協助下先後與孫中山進行了多次會談,給孫中山提出了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建議:一是改組國民黨,這個黨要聯合各界人民,特別是工農大眾;二是要有革命武裝,要建立軍官學校;三是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蘇俄代表還向孫中山介紹了蘇俄紅軍的規模、組織和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對此,孫中山極感興趣。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人也給了孫中山以極大的影響。李大釗和孫中山討論了“振興中華”的種種問題。孫中山對共產黨人的建議和幫助表示歡迎。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3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確立了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孫中山在共產黨人的幫助下,決心改組國民黨,重新建立革命事業,開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