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心裡咯噔了一下,開始盤算起來。大明從江南開始,在劉浩然刻意為之的情況下,軍政文武官員分得很清楚,根本不會出現軍政法大權一把抓的情況。而且武將派和文官派又是各成一系,互們不搭界。所以這文轉武或者武轉文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朱元障雖然出身淮西武將,但是入了江南之後卻界定的不是很清楚。開始在樞密院任職,算是武將派。可只能算是武將派的文職人員,後來入了陸軍部,就算是文職人員的武將派了。可一旦轉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徹底為其身份劃清界線了。以後要想轉回武職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將一職的發展前途,發現前途渺茫。現在大明名將如雲,多自己一個不多,少自己一個不少,而且大明武將越來越趨向正規化,除了第一代武將,其餘新生代都是科班集身,尤其是正在成長的“新新代武將”他們讀完縣學就進入軍官預備學堂,軍事教育一受就是十餘年,比科班還要科班。朱元聳知道,以後大明軍隊就是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軍官和將領的天下,自己在裡面混恐怕有些力不從心。再說了,軍隊中有徐達、湯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經足夠了,否說準西集團不缺武將,缺的卻是文官,李善長、汪廣洋之後有些青黃不接了,缺少強有力的中樞接班人,要是自己轉做文職,他們一定都會鼎力支援自己。
想到這裡,朱元璋堅定地點點頭道:“回稟陛下,臣聽從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盡職責。”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進修三個月,然後去赴任遼寧布政使一職。”劉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點頭道。
“遵命陛下朱元障雖然早就知道劉浩然要讓自己主政東北,但是拿捏不住到底是授予參政還是布政使,現在聽到劉浩然直接挑明,心裡又是一陣歡喜。
待到朱元璋退下之後,劉浩然看了看馮國用和劉基,發現兩人臉有疑色,便笑道:“國用,伯溫先生。你們可是捨不得國瑞轉做民職。”
馮國用笑了笑,看了劉基一眼,挑先說道:“我就怕國瑞難以勝任。遼寧政事繁瑣,勢態複雜,不好說
遼寧現在當然非常複雜了,那裡漢人少,諸族百姓多,而且管著那麼寬的地盤三河省現在也歸其管,所以暫時實行軍管,真要推行民政官制,恐怕是艱難重重,非一般人難以勝任。不過這話馮國用說合適。劉基說出來就不合適了,所以馮國用搶先說破。
“我知道你們的擔憂。不過國瑞此人殺伐決斷,決事甚明。又能廣納意見,東北亂局正適合他一展拳腳。”
劉浩然說得都是朱元璋的優點,要不然人家也不會在正常歷史中從一個義軍元帥最後成為開國皇帝。所以劉浩然認為目前東北的局勢適合朱元樟這種開創性人才去治理,那裡很亂,也正好需要朱元璋這種“殺人不眨眼”的主來壓陣。
“陛下信任國瑞,他自會竭盡全力的。”劉基出來打了圓場,馮國用一聽,略一想心裡也清楚了,主政遼寧光靠朱元璋一人是不夠的,內閣自然會用心挑選幾個良臣為參政,朱元璋在用人和決斷這方面還是有些長處的,也不用太擔心。
“陛下,越陳戰事看來是要有大進展了想罷後馮國用便把話題轉移。
“大進展,越陳和占城在雨天泥地裡混戰了近半年,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看上去只要我們上去戳一手指頭就行了,其實大不然。占城是有心放水,越陳自然會聰明地保持實力,而那裡山高林密,天氣又溼熱。阻力會不小啊。藍玉和湯和那邊要拿出大決心和大動作來才行。”
馮國用和劉基都是知內情的人。知道劉浩然所說的大決心和大動作是指什麼意思。馮國用點點頭道:“樞密院參軍總署制定的新策略已經下發,相信藍玉和湯和應該心中有數了
參軍總署的新策略是以重要城鎮為點,河道、要道為網,整體包圍。分片清剿,不惜任何代價殲滅該區域的抵抗力量,然後層層推進,重創越陳主力。反正打完戰人口歸占城,明軍沒有多少顧慮,僱傭軍就更不用說了。大家也明白,占城開始的時候走出了一把力,可是打到後來,和越陳一樣越發地吃力,於是便開始放起水來,越陳也裝模作樣地打得熱鬧,但是手裡留了多少實力誰也說不清楚。所以參軍總署還提出招募越陳“偽軍。做為僱傭軍的輔助作戰力量。
說了一會軍事方面的話,劉浩然似乎心裡另有要事,馮國用和劉基便識相地告辭。
過了半個時辰,李善長和汪廣洋帶著王侍堯和葉綜溫趕來了。
李善長和汪廣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