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部分

策論。在劉浩然的想法,前部分是考學子們的基礎知識,後部分是考學子們的專業知識,他可不想錄取一批只知詩詞歌賦和只懂八股、不習民政律法的書呆子。

而錄取之後並不籠統地稱為進士,統統當成萬金油似的官員委以重任,而是按分科先到地方或各官署為吏員歷練,再根據才能加以考核提攜。劉浩然根據他在另一個世界知道的知識,準備在科舉制度後在恢復唐宋官階基礎上加以改進,完善江南行省的官階制度。吏員不入流,相當於後世的科員,官員從從九品開始,每品分正從兩級,一直到正一品。

按照他的劃分,正、從九品相當於副科、股級幹部,為縣衙各職能科的分設科室的主事;正從八品相當於科級幹部,為於縣衙各職能科的主事;正從七品相當縣處級幹部,為各縣的知縣、縣丞;正從六品相當於副地廳級幹部,為府衙各職能局的僉事,或者府治所在縣的知縣;正從五品就相當於地廳級幹部了,為知府、同知;正從四品就相當於副省級幹部,為各行省府職能司都司或省治所在府的知府;正從三品就相當於正省級幹部了,為各行省主政官員;正從二品相當於部級幹部,相當於中央政權各職能部的尚書或重要省份的主政官員;正從一品就是中央領導了,一般只授給丞相、參知政事、都察院御史大夫、按察院提刑按察使。

雖然現在江南只是一個行省的編制,但是中樞機構已經類似於一箇中央政府了,隨時都可以分拆設省。所以這一套設想也不是無的放矢。

在劉浩然的設想裡,科舉考試錄取的人只能做為吏員,也就是有了從政做官的資格,但是要想升官,必須經過歷練考核,也就是試用,一般是兩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的可以提一級,而進入官員制度後,兩年考核以後必須優異卓越者才可能提一級,越往上自然越難提升,尤其是正從五品之上,改為三年考核一次。

劉浩然知道,不管制定多麼完善的律法和制度,都無法避免不了任人唯親、裙帶關係等人治現象,這是自古到今都無法清除的弊端,劉浩然可不認為自己能夠避免,但是不能因為這些人治問題就放棄了制度,一個良好的制度多少可以讓人看到一點希望,再加上高額薪酬,應該可以慢慢吸引不少精英分子加入其中。

在劉浩然看來,古代的科舉制度無非是招攬當時的社會精英,讓他們聚集在君權之下,再給予一點希望,讓他們深纏其中,這樣就沒有什麼其它“歪思想”和“野心”了,這和另一個世界的GWY制度異曲同義。只不過集權專斷的明清帝王實行科舉制度還覺得不放心,生怕這些精英分子還會有其它的想法,於是就乾脆來個釜底抽薪,用理學和八股文僵化他們的思想,用文字獄打斷他們的脊樑,雖然君權得到了鞏固,卻以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做為代價。

劉浩然在心裡是不願意這麼去做的,但是做為一個用不了幾年也會稱帝的君主,招攬聚集精英分子也是他必須去做的。

當劉浩然這一套科舉與官職制度一提出來,就遭到了眾多的反對,這套制度的“改革力度”也太大了,幾乎是把官職這個國器胡亂許人。不過那些發家的商人、工匠們卻異常支援,雖然劉浩然因為他們的功勞封爵授勳,但是這只是一時,他們必須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而劉浩然這一套制度卻符合了他們的利益,江南的各級學校執行的是有教無類的政策,只要你有足夠的聰明才智,就能逐級考讀,最後參加科舉考試,進入到官場之中,邁入官僚行列。這可是國本政策,一旦制定下來,對於這些人的子孫後代就是蔭福無窮啊。因此這些人在大討論之時透過不同的途徑,闡述自己的支援之意。

最後,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劉浩然也做出了讓步,科舉考試分為兩級,各省官府舉行初試,從縣學以上的學校學子中招收地方官府的吏員,而初試成績優異者和各國家級大學學子可參加吏部舉行的會試,會試錄取者可直接授予從九品官職,而成績優異者可參加吏部和劉浩然親自主持的“面試”,合格者授予正九品官職,即賜進士出身。考試內容以四書五經為重點,後面的分科專業考試在總成績比例降低。對於這些讓步,劉浩然也不在意,分兩級考試他能接受,江南行省現在就缺人才,尤其是地盤迅速擴大之後,缺口更大,地方舉行科舉初試能夠大量彌補這個缺口,而且現在交通都不方便,要是讓所有的學子都跑到江寧來考試也不現實。再說了,按照劉浩然的設想,以後的教育體系會不斷完善和擴大,各行省也會設立大學,而一次科舉只能招收那麼多人,與其讓他們投考無門,還不如透過初試分流一部分。

至於考試內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