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海軍部贊助和監管;學會也是三院一館的下屬機構,但是它主要職責走進行學術交流以及對新的科研成果、行業技術標準的認定,如早前成立的地理學會,它即可以對地理勘探的贊助,也被授權對新發現的島嶼、大陸、海洋進行確認和正式命名,同時也包括對動植物等生物研究、發明成果的認定。
學士會議很快透過了羅復仁的幾項提議,各學科確定之後,各大學便根據這一原則重新發定和增設專業學科。同時學士會議也透過了羅復仁關於加快大明格物、弘文諸專業學科的建設,增設南京工學院、東京工學院、武昌工學院三所理工大學的建議。
接下來便是禮部尚書胡惟庸提出建議,一是在南京大學、江蘇大學、淅江大學、安徽大學增設傳播學專業,以應對大明越來越發達的傳播業;二是申請開設南京戲劇學院小專門培養戲劇人才,申請開設南京音樂學院和南京美術學院,專門培養音樂、美術等藝術人才。
在得到學士會議透過之後。這攬子事情便要歸學部接手了。
不過商部尚書楊元呆提出的建議草案卻激起了與會人士的強烈反。
楊元呆要求內閣制定律法,首先嚴禁大明各地百姓乞討,違者監禁一年1重犯者勞役五年;二,各地城鎮居民百姓必須從事一項職業,並在當地官府登記確認,一年無業者加以重懲,勞役三年;這兩項說白了就是要把鄉村城鎮嚴禁“小逸民逸夫小遊食。無籍之徒”;三,勞役者可發放至各地工廠做工等等十餘項。
看到這裡,劉浩然不由眉頭緊皺小他沒有想到這場衝突居然還是被擺到了大明最高國事會議上,而且是由楊元呆這位淮西派干將提出來的。
這場衝突早在數年前就開始產生,只是最近一段時間開始激化而已。衝突的起源非常簡單,對勞動力的爭奪。大明的工商業迅速發展,尤其是工業的發展使得這一行業勞動需求日益增大。在開始的時候,各地的降軍、俘虜,每年恩赦令“解放”出來的地主豪強家的農奴,數以十萬計,總算是滿足了大明工業啟動的勞動力需求。可是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工廠需要更多的工人,商社需要更多的夥計,船隊需要更多的水手,港口需要更多的碼頭工人,一切需求都在不停地增長。而大明建立之後施行的《土地法》是保證廣大鄉村農民耕者有其地,廣大農民在經歷長期戰亂之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田地1便一心開始耕種經營,一頭扎進了土地之中。
工商業只好從沒有田地分配的城鎮居民中招攬勞工,隨著不斷地發展,尤其是北伐和漠北戰事對兵工工業、仿織工業、鋼鐵工業等諸多工商業的刺激,它們需要的勞動力達到了一個頂峰,而與之相反的是大批原本在戰亂中逃入城鎮的百姓被遣回原籍,重新分配田地,從事農業生產。到後來,工商業無計可施,只好仿效官府基礎建設的做法,利用農閒招募當地的農民,使得勞動力需求得到了部分緩解。
可是這就有一個,弊端,那就是農民出來打工是利用農閒掙點工錢,他們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農業上,一到了農忙時分便紛紛還鄉耕種和收穫,結果使得相應的工商業被人為的製造出“淡季”和“旺季農閒時是旺季,農忙時是淡季,這一淡一旺就嚴重地影響了工商業的正常運轉,減少了工廠主和商人們的收益。
當歐洲海路開通,來自歐洲、非州的需求將給大明工商業帶來一夫批訂單,可是這些工廠主和商人們卻發現已經沒有足夠的人手去生產這些訂單,“淡旺”季的影響將變的更加嚴重。這使得這些工廠主和商人們不可忍受了,於是便開始動起腦筋來。
抽們把目光投向逃荒和行乞者,雖然大明的土地政策和社會福利制度還算完善。但是仍然有時不時出現的地方區域性性自然災難使得當地的農民走上傳統之路,逃荒和行乞,加上官府賑災的場所一般都在城鎮,所以受災的百姓們便紛紛湧向城鎮。
此外還有大明各地關押的罪犯,由於新朝初定,這些年官府圍剿了不少佔地為王的盜匪,統統在各的監獄裡進行勞役,他們也是“上等”的勞動力。
這些工廠主和商人依仗自己是皇帝陛下重點“扶植物件。”於是便要求國家制定相應的律法和政策。以解決他們的勞動力不足的要求。開始的時候他們將這個要求訴求到新任工部尚書胡探,結果一向以民生為本的他給一口拒絕了。於是工廠主和商人只好又訴求到商部尚書楊元呆這邊。
楊元皋雖然是江南文人出身,但是從龍已早,身上早就打上了淮西派的印記,後來又加入到太平學派當中。當太平學派一些文人帶著工廠主和商人代表找到他,要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