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林登·B·約翰遜總統於二月十九日最終決定對北越開始正常的空中打擊,但他再次拒絕了麥喬治·邦迪提出的公開宣佈這項決定的建議。此舉使他最終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一九六五年二月,民意測驗顯示,美國人民非常支援他的越南政策。當被問及“美國應該繼續目前在南越的行動還是應該撤出軍隊”時,百分之六十四的人說“繼續”,只有百分之十八的人說“撤出”。但是,這些數字在以後三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因為林登·B·約翰遜缺乏坦率和公平,使人們對他的信用和領導能力逐漸失去了信任。

為什麼林登·B·約翰遜總統不讓美國人民把他當作知心人呢?有些人認為是他天生的內向性格造成的,但實際原因非常複雜。有兩個因素對他影響特別大。一是他致力於確保國會批准他的“偉大社會”計劃,並提供資金;他不想讓任何事情改變他珍視的國內改革計劃的程序。二是他特別擔心兩黨保守派要求採取更大——也更危險——的軍事行動的壓力,因為這可能會導致中國或蘇聯做出反應,特別是核反應。總統以遮遮掩掩的手法應付這種兩難困境,這是一種很不明智的手法,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林登·B·約翰遜總統擔心在越南遭受失敗,所以做出了轟炸的決定,而把他因南越局勢的不穩定而產生的猶豫不決拋到了一邊。結果,美國對北越持久的轟炸於三月二日終於開始了,而這是對美國公眾保密的。那天,從南中國海的航空母艦和南越的空軍基地起飛的一百多架飛機轟炸了北越的一個彈藥庫。聞名的霹靂計劃拉開了帷幕。這項計劃持續了三年,投到越南土地上的炸彈將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到整個歐洲的炸彈。

戰爭有其自身的發展趨向,其結局總是難以預料。越南戰爭也不例外。林登·B· 約翰遜總統下令實施霹靂計劃,不僅發起了空中作戰,而且出乎意料地把美國拖入了地面作戰。

二月份,當美軍正在加緊進行空襲準備工作時,威廉·威斯特摩蘭即在爭取地面部隊保衛承擔任務的空軍基地。他要求派兩個營的海軍陸戰隊到峴港。這個要求使馬克斯威爾·泰勒頗為吃驚。雖然他力主實施空襲,但他堅決反對動用地面部隊。他立即致電華盛頓,呼籲拒絕威廉·威斯特摩蘭的要求。正如馬克斯威爾·泰勒後來指出的,“一旦你把第一名士兵送上岸,就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得步其後塵了。”

但是,對地面部隊的需求顯然很急迫,其承擔的任務又輕,況且,總統怎能拒絕戰地指揮官要地面部隊保護美國空軍生命的請求呢?林登·B·約翰遜批准了威廉·威斯特摩蘭的請求。

有些人認為,威廉·威斯特摩蘭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初次要求派美國海軍陸戰隊保衛承擔霹靂計劃任務的南越各飛機場時,即有動用更多軍隊的念頭——有位學者稱之為 “一步一步擴大”的策略。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威廉·威斯特摩蘭和參謀長們向總統和我隱瞞了動用小股部隊的真實意圖,因為他們知道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更多部隊的介入。

我不這麼認為。當第一架戰鬥機飛往南越時,我們所有人本應預料到需要派遣美國地面部隊,但我們沒有預料到。派地面部隊之事並不存在任何欺瞞的企圖,而是沒有預料到我們的行動後果的一種重大失敗。如果我們預料到了,我們可能會採取不同的行動。

還應該注意的是,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當時對在越南採取什麼策略也存在嚴重分歧。雖然他們在二月十一日呈送我的備忘錄中一致贊同空襲計劃,但當時任陸軍副參謀長的小布魯斯·B·帕爾默將軍後來說: 陸軍不認為轟炸北越會取得預期的結果,海軍也覺得沒有把握。堅決支援空襲的是空軍和海軍陸戰隊。是厄爾·G·“巴斯”·惠勒將軍說服其他參謀長呈交了一份意見一致的檔案,理由是,如果我們的備忘錄意見不一,就是把基本的軍事判斷任務推給了國防部長,把他和總統推到了不得不做出決定的境地。

小布魯斯·帕爾默在提到軍隊政策的決策者時說:“我認為我們的錯誤在於同意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先進行嘗試‘看看’是否行得通。”

威廉·威斯特摩蘭後來說,他也反對在動用美國地面部隊之前進行持久的轟炸。 “從原則上講,我不支援轟炸行動,直到一九六六年我得到足夠的軍隊保護我們以後,我才改變初衷。”他也同意霹靂計劃,不僅是因為他相信,它能對北越的意志及其支援南方越共的能力產生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因為它能鼓舞南越人計程車氣。

總統一直在懷疑空襲能取得成效。他希望在南越看到更多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