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德呢?說法不一。大致有這樣幾個。 第一,《禮記》裡,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誰也記不住,太多了。第二,《管子》記載有九德。第三,《荀子》記載有七德。第四,到了漢代,《說文》歸納為五德:仁、義、智、勇、潔。這就比較容易記了,後世也基本依照此說。
【玉珉之爭】
春秋時期,玉已走入社會的上層,此時關於玉有個爭論,就是“重玉輕珉”。珉是什麼呢?就是類似玉的一種美石。
《禮記》裡記載了一段對話。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歟?” 孔子曰,他說:“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子貢問孔子說:“我想問問老師,為什麼貴玉而輕珉,是因為玉的數量少,而珉的數量多嗎?”孔子說:“不是因為數量多寡的緣故,不是因為玉少珉多。是因為玉有德,用於比喻君子。《詩經》中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孔子認為玉有德,而珉無德,等於孔子給玉做了一個結論玉是君子的化身。
《詩經》中多處把玉比做君子。《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詞彙切磋、琢磨都是從這兒來的。原意都是治玉的方法。這句詩的解釋很多,我們選其一種解釋,就是說:這麼漂亮,這麼有文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