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能保證肉體不腐;還可以防止靈魂出殼,所以有玉塞,把人體上的窟窿都塞上。過去有記載,古人把玉磨成粉吃,覺得可以長生不老。第二,玉可以炫耀財富,尤其玉璧,有的墓葬同樣的璧出土很多,一看就是在炫耀財富。
晉侯大墓還有一類特別重要的玉器,大批出土,每個墓裡差不多都有,就是玉覆面。所謂玉覆面,是指用玉片對應人面部的眼睛、鼻子、耳朵、嘴的位置,縫在絲綢或麻布等織物上,再蓋在死者的臉上。晉侯墓出土的玉覆面上玉片的數量不等,最多的一組有79塊,在這之前沒有發現過。用玉覆面,帶來了一種喪葬文化,延續到後來。比如遼代的人很喜歡用金屬做一個覆面蓋在臉上,也有用整玉挖出來蓋在臉上,就是從精神上要保證屍身不朽。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組佩】
西周時期,玉器的佩帶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形式,是什麼呢?就是組佩。所謂組佩,很容易理解,兩塊以上的玉組合佩帶,就叫組佩,西周組佩都是大量的玉用絲線連在一起,佩帶在身上,非常漂亮。組佩中間要用一種玉器…玉璜。有學者認為〃璜〃字與〃衡〃字音近,衡有平衡之意,而玉璜在組佩中也起平衡的功能,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禮記·經解》說〃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就是說你走路的時候,玉佩之間互相碰撞,發出丁丁當當的聲音,很好聽。那麼,佩者就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和風範,動作稍微一大,聲音就會變得特別響,不雅。古人在重大場合上的禮儀要求比今天嚴格。今天都比較隨意,有時候很重要的場合,穿件T恤衫就去了,古人是絕對不允許的。為什麼有這種組佩出現呢?就是要你注意禮儀規範。組佩文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組佩除了看著美,聽著也美。古人一直都在追求視覺和聽覺的美,不僅僅體現在組佩上,詩歌中也可以體現,比如杜甫的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句詩的美,就來自於聲音和顏色。〃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聲音的美,〃一行白鷺上青天〃是顏色的美。我們對美的追求,都是潛移默化、一點一滴積累的。由於組佩的地位和價值很高,很多人就試圖找到這樣的組佩。我就碰到一個朋友,拿來給我看,說:〃馬先生,我剛買了一套組佩,您給瞧瞧,看看缺什麼?〃組佩嚴格說來沒有定式,沒有必須固定多少件,因人而異。我說:〃你這套組佩應該不真。〃他問:〃為什麼呢?〃我說:〃因為在你送來之前,我看見別人也拿了一套,跟你這個差不多,所以你這套也不真。〃稀有的東西突然批次出現,一定是有人在做,是作偽者知道組佩對於收藏者的極大誘惑。你買一塊玉,人家說這是一組裡唯一剩下的一塊了,別的都沒了,你心裡會很惋惜。但當你擁有一套組佩的時候,心裡會很滿足,當你這種滿足被別人利用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誤判。
一般人對歷史的瞭解都不是那麼清晰,所以往早了說,就覺得容易說。一說東西是周的,就喜歡說是西周的,不說東周,為什麼?東周是戰國還是春秋,鬧不清楚。一到我這兒,我就說:〃你這是〃上週〃的!〃就是上個禮拜的,開玩笑。為什麼他說西周,我就打岔說上週呢?開玩笑可以化解一種尷尬。替人家做出這種生殺大權的鑑定,對我來說也依然痛苦,有時候只能用玩笑話來化解。
商代的社會意識是鬼神文化,反映到玉器上,就形成了神玉文化。周代進入了政治化與制度化,禮儀上了軌道,有規矩了,於是形成了禮玉文化。由神到禮,是一個進步。當神的意志和世俗混雜的時候,我們有時分不清究竟是世俗的,還是上天賜給你的,玉就成為政治神秘化的一個物質體現。簡單地說,所有人都會拿玉器來說事兒。那麼,到了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玉又有怎樣的發展呢?下一講再講。
03 謙謙君子 比德於玉
--春秋、戰國玉器
【孔子論玉】
《論語》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之)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段故事說是什麼呢?子貢問孔子,他說:“我這兒有一塊美玉,我是把它擱在盒子裡呢,好好收藏著呢?還是我求一個善價,把它賣了呢?”孔子說:“你就賣了吧,賣了吧。我這兒救災等著賣給呢。”
孔子說的什麼意思呢?他把自己比做(作)美玉——我還想把我賣了呢。那麼,他為什麼把他自己比成一個物質。就是說,他為什麼把他自己比成一個玉?他認為,“玉有德”。這是他(關於玉)的最重要的思想。
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