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男談笑風生,查先生更會痛苦不堪。 對於金庸離開長城,香港傳記作家冷夏分析道: “查良鏞希望多拍一些娛樂性和商業化的電影,提高賣座率;但長城 公司的拍攝方針與查良鏞的主張不能相容,甚至在工作檢討會上,把 查良鏞批評為資產階級思想濃厚。重重束縛,不僅使查良鏞的藝術創作意 圖難以發揮,而且違背了他追求獨立、自主的原則;再加上查良鏞編寫的 幾個劇本不獲透過,使他興趣大減,便轉而自立門戶,創辦《明報》。 “總之,電影圈裡的經歷,在查良鏞來說,總是遺憾多於收穫。不過, 要是查良鏞在電影圈裡得心應手,順順當當,恐怕就沒有武俠小說大師金 庸、報業大亨查良鏞了!對讀者們來說,這又是不幸中的萬幸!” 1959年,金庸35歲。 離職後的金庸,完全可靠職業寫作過上比較舒適的日子,但他的鴻鴿 之志,又豈能靠武俠小說大師的名聲所容納? 金庸決定在報業闖出一條路來! 稿酬和版稅,使金庸有一筆較豐的積蓄。於是他找到他的同鄉、中學 同學沈寶新,拉他下海。金庸出8萬,沈寶新出2萬,合股把10萬港元押進 前途未卜的事業。 他們在港島中環租了一套小小的寫字間,作為報館。金庸任主筆兼總 編輯,沈主新任經理包發行。編輯多時有兩位,一位是詩人柯達,他未做 滿一個月即離去;後來潘粵生加盟,他曾任 《明報晚報》總編輯,後來又 移居加拿大。 1959年5月20日,《明報》正式創刊。在“發刊詞”中,金庸闡明辦報 宗旨:維護“公平與善良”。 最初的明報,是四開大的小報。一版是時事新聞,二版是娛樂訊息,

… 頁面 46…

三版是小說連載,四版是社會新聞。當時的大報大部是十多二十版,與其 相比,明報連小兒科都算不上。 人員最少時,僅金庸與沈寶新兩人。金庸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他家住 在九龍,深夜天星小輪停開,金庸只能坐電船仔過海。 在香港,創辦了若干期又停刊的報紙數不勝數。《明報》倖免夭折,很 大的原因是他的武俠小說支撐著。《神鵰俠侶》每日一篇,每篇2000字。當 時許多人並不知“金庸”與“查良鏞”是一個人,都甚覺奇怪:查良鏞任 主編的小小《明報》,憑何種魔法,請來金庸這大手筆為其專寫武俠連載? 數月之後,金庸四處招兵買馬,覓得雷諱坡、龍國雲、韓中旋等人。《明 報》改為對開大報,第一年就有盈利。 《明報》創刊的最初兩年,招牌菜有:金庸的小說連載、柳鳴鶯(雷 煒坡)的“伶星專欄”、簡老八(簡而清)的馬經、識途老狗(汪昆)的澳 門狗經。 《明報》的副刊陣營較強,其中以武俠這道招牌菜最吃香,讀者為追 金庸而買《明報》。這在金庸的預料之中,但絕不是他所追求的,他希望讀 者喜愛《明報》的所有內容,尤其是頭版的時事新聞。 政治漩渦 《明報》創辦的最初幾年,沒有自己的物業,頻頻搬家。起先在中環, 繼而搬到上環,再又搬到灣仔謝斐道。 搬一次家,報館的辦公面積增大一倍,人員也相應增加。可發行量卻 老是膠在原有水平。金庸寫完 《神鵰俠侶》,接下就連載《倚天屠龍記》, 使出渾身解數,仍不奏效,心中不免萬分焦急。 從1962年2月起,大量的廣東人湧進香港。到5月,移民潮達到高峰, 每天有數以萬計。 除了政治上的原因,沒有哪個地區會歡迎窮人,港英當局對湧進香港 的合法、非法內地人,均採取同一對策:限制、截攔、阻止他們入境。警 察四處抓人,一車又一車把逃港者押送回深圳。儘管如此,移民仍波浪式 地湧進香港。 對移民潮,金庸採取低調態度,《明報》只作一些不痛不癢的報道。金 庸說他“不願惹事生非”。然而,整個編輯部紛紛質問老闆。金庸最後作出 全力報道的決定。 5月12日起,《明報》連續追蹤報道移民潮,頭版幾乎是整一版的移民 潮的新聞,大標題,大圖片。氣勢與老牌報紙《星島》、《華僑》不相上下。 大批“難民”被堵困在沙頭角悟桐山,飲水食品缺乏,面臨絕境。金 庸寫出社評《火速!救命!》,呼籲有關方面組織搶救隊上梧桐山。 同時,金庸在 《明報》刊登啟事,呼籲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社會各界 紛紛響應,數天內,《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