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總要被稱作“黔之腹、滇之喉”?原來出處也在這段歷史,朱元璋認為,安順這一帶,是進軍雲南的“襟喉”之地,十分重要。
雲南被傅友德平定,那個梁王是被殺了,可雲貴高原畢竟是山也遙遠,水也遙遠,路途更是十分地遙遠啊。勝利了的軍隊一撤回來,又冒出了一個什麼王,或者就是當地的土司,不服明朝管了,怎麼辦呢?如何統治這塊土地呢,苦思冥想,朱皇帝命令傅友德的三十萬遠征軍沿著交通要道,就地駐守下來,封官許爵,穩定雲貴。軍隊不打仗了,仍然要吃飯。於是就讓駐守下來的軍隊設立軍屯,墾荒種糧,解決吃飯問題。
����
����
光是吃飯還不夠。軍人也要成家立業,也要過太平生活,生兒育女,於是乎,這些屯軍的地方。漸漸地就變成了一個個叫作屯、一個個叫作堡、叫作哨或是關的村寨。有了軍屯,隨之出現了商屯、民屯。三十萬徵南軍人,來自當時的江蘇、浙江、還有朱皇帝的原籍安徽以及江西等地。他們的後裔,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很多東西可能都已經有了變化。惟獨穿著的服飾,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還保留著明朝的色彩和特點;惟獨一些人家裡的家譜,一代一代還在書寫著自古而來的演變。並且顯示出相對的集中,相當的完整,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於是乎,也便有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屯堡景觀、屯堡文化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奇事。似乎該歸功於那一片鄉土的偏遠和閉塞了。
我問過很多安順的屯堡人來自哪裡,他們往往回答說,我們是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