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現代戲劇舞臺上都沒有的表演程式,俗稱“套路”。一旦戲演到高潮,矛盾尖銳、武打激烈時,那套路便一一變幻、有板有眼地轉換起來,就像是千軍萬馬在那裡死命地廝殺。
最令我看得出神並終於開竅的,就是這廝殺。因為無論哪個名稱的套路都得跳,跳得激烈之處,演員們全都進入了角色,鑼響、鼓也齊,壩子裡地坪上的塵土跟著飛速踢踏騰跳激越的腳步輕揚起來,那情景活似硝煙瀰漫的戰場。圍得密密實實的觀眾群自然更是鴉雀無聲,一起進了戲。一場戲結束,必報以熱烈的掌聲。
讀者諸君可能已經明白,這轟動一時的地戲演出,少不得打,少不得跳。故而在當地,演地戲也叫跳地戲。
正是在看了幾齣地戲後,我終於恍然大悟,如果它真是戲劇的活化石,那麼在我插隊落戶的“文化大革命”中,就已經看過。只不過那時候這玩藝兒不叫地戲,叫�“跳神”。�
有一回,是寒冽的臘月間了,隔鄰寨子上死了一個近九十歲的老人。有人說他家是四世同堂,有人說如果把剛出生不久又只會哭不會說的那個小孫孫一起算上,他家這是真正的五世同堂了。
這麼一位有身份的老人離開人世,總是要熱鬧一番的。四鄉八寨的親屬趕來參加弔唁,人多得一個小小的寨子上住不下,不少客人因此住到了砂鍋寨來。我那時在大隊耕讀小學裡教書,有個學生就是死者的重孫,於是也跟著寨子上的小夥子們冒著冷風細雨,去看了一陣子熱鬧。奇怪的是,老人家中並沒有多少悲傷氣氛。圍著火塘而坐的人中,不時地還有人在唱歌。我正是在那一次,真正地體會到民間稱死人是“白喜”的情形。坐了一陣,夜深了,我就告辭想回去,那個學生勸我不要走,他湊近我的耳朵說,等大隊和公社的幹部們走了,還要演戲,好玩得很!你從來沒見過的。我問他演什麼,他神秘地讓我不要聲張,說到半夜時分,還要玩“跳神”。
罕見的屯堡奇觀(3)
跳神!
那不是在搞封建迷信嗎?但我沒有吭氣,那年頭我仍在痴迷地做著作家夢,已經在悄悄地寫小說。我知道寫小說就要觀察各種各樣的人生現象。特別是現在看不到的東西,所以那一晚我就留了下來,看了一次“跳神”表演。而且把跳神的人唸唸有詞道出的咒語一一記了下來。
已經被炒得如此熱、如此紅火的地戲,我說它是跳神,是曾經被批倒批臭的封建迷信,實在是有點不合時宜。要這麼說,我多少得找出一點依據來。
“京”族之謎
依據不好找,除了當地老百姓把跳地戲叫作跳神之外,康熙年間編的《貴州通志》上,有一幅“土人跳鬼圖”。其畫面和現在的地戲表演十分相似。
是不是據此就可以說,古人還把地戲叫作跳鬼哩。我必須把這一片鄉土挖得更深一些。
頗有興味地去安順看地戲時,我已經感覺到了,演地戲的那些個村落,都叫屯或是堡,也有叫哨或是關的。很少叫寨子。在貴州插隊多年,我早就瞭解,小至貴州一個省,大至雲、貴、川諸省,村子大多數被稱為寨子。唯獨這一帶,為什麼偏偏要叫屯堡呢?原先存在心底關於“京族”的疑惑,重新浮上心頭。
80年代中期,省裡面讓我牽頭,寫一個描寫貴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的長紀錄片指令碼。到安順的時候,我們一頭扎進了一個一個叫作屯、叫作堡、叫作哨的村子,連續幾天,約談了很多文化人士和鄉間老人,終於揭開了所謂的“京族”之謎。
當地這些穿著富有特色服飾的農民,並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漢族。只不過他們是遠方遷來的漢族。和我們交談時,他們中不少人指著我說,我們的祖先其實和你一樣,也是從江南一帶來的。
追溯歷史,則要講到六百年前了。朱元璋在劉伯溫、徐達等文武大臣輔佐之下,打走了元順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卻不料元朝還有一個梁王盤踞在雲南。自恃天高皇帝遠,你朱元璋奈何我不得,不服他的管,把他派去的官員一個個都殺了。氣得朱皇帝親自部署徵雲南,派出了以傅友德大將軍為首的三十萬徵南大軍,一路沿江西、湖南、貴州殺將過來。
這一段歷史,在貴州、雲南的很多地名上也留下了痕跡。諸如“鎮遠”“貴定”“清鎮”“普定”“普安”“鎮寧”“威寧”“宣威”等等,包括“安順”這一地名,也充分顯示了三十萬大軍過處,威風八面,一路鎮壓敢於反對者,“諸蠻”紛紛望風而降的史實。
我在貴州二十餘年,始終不能明白,安順這地方,明明地處貴州的中部,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