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根航炮;機翼採用殲…6III 的機翼;沒有關於發動機的記載,但按常理推測應為渦噴…6甲。
從改進特點看,殲…6IV 主要針對目標是夜間高空偵察機。但從產量和新殲…6 甲的出現看,殲…6IV 並未令空軍滿意。
殲偵…6
殲偵…6 屬於戰術偵察機,用於對淺近縱深、寬大正面目標進行照相偵察,獲取戰役戰術情報。
中國空軍偵察航空兵當時多采用現役飛機改裝的方式獲得偵察平臺。在 1953 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 年更新為米格…15,1956 年後增加了伊爾…28P。殲…6 服役後,以其高速度成為改裝偵察機的首選。
瀋陽飛機廠改裝出的第一批殲偵…6(中低空晝夜偵察型)於 1967 年 7 月並裝備部隊。根據部隊要求,瀋陽飛機廠繼續改裝殲偵…6 高空晝間偵察型。該型機 1971 年 4 月 2 日由劉建凡操縱完成首飛,後裝備部隊。1975 年,殲偵…6 高/中低空兩用偵察型試飛成功並裝備部隊。(有資料稱,上述 3 型改裝機仍稱殲…6??筆者注)
1976 年 1 月,瀋陽飛機廠按照上級指示開始研製全新的殲偵…6,而不是利用殲…6 機體作改裝。新的殲偵…6 機體結構、系統裝置原則上採用兩用偵察型方案。1976 年 12 月殲偵…6 設計定型。
殲偵…6 的主要特點是:保留殲…6 的基本設計,但在機腹下增加偵察裝置艙(凸出機身外),以安裝航空偵察相機;2 門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機身左下那門航炮。
殲教…6
殲教…6 是殲…6 系列的雙座教練型。
1966 年 10 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批准了殲教…6 改型方案。1967 年瀋陽飛機廠投入試製工作。1970 年 11 月 6 日殲教…6 在王春友操縱下首飛成功。1973 年 11 月,殲教…6 設計定型並投入批生產。至 1986 年停產,總產量 634 架。
殲教…6 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串列雙座佈局,前風擋和座艙蓋增高 80 毫米,前座椅頭靠降低 40 毫米,後座椅提高 70 毫米,以改善後艙視界;風擋同時換成 34 毫米無機鋼化膠合防彈玻璃;前機身自 9 號框前加長 375 毫米,以容納增加的後艙;增加一套後艙裝置和機內通話器;機頭罩右上方裝 3 型航空照相槍;增設全羅盤、信標機和無線電高度表;發動機仍採用較舊的渦噴…6;取消 2 門翼根航炮,只保留 1 門機身航炮;翼下有一對前伸掛梁,可以掛載火箭發射器;後機身單腹鰭改為雙腹鰭,補償前機身加長和座艙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減速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
殲教…6 主要用於殲…6、強…5 飛行員的高階飛行訓練。在殲…7、殲…8 裝備部隊後,殲教…7 服役之前,殲教…6 還擔負著對這兩型飛機的飛行員訓練任務??但由於氣動特性差別太大,訓練效果較差。1974~1975 年,空軍螺旋事故嚴重,空軍和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部)於 1976 年 2 月 10 日至 12 月 4 日在 11 航校進行螺旋效能試飛,使用殲教…5、殲…6、殲教…6 飛機。但在隨後進行的螺旋普及訓練中,殲教…6 兩次出現發動機斷軸現象,即停止使用該機進行螺旋訓練,以至該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BW…1
BW…1,即“變穩 1 號”。中國第一代變穩機,殲教…6 用於科研試飛的重要改型。
1980 年代,大陸航空工業開始涉足先進的電傳飛控系統領域。變穩機作為電傳飛控系統的重要檢驗手段之一,研製勢在必行??當然,變穩機的作用不止於此。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在確定變穩機平臺時選擇殲教…6。在當時來說,殲教…6 是唯一可用的雙座超音速平臺??殲教…7 至 1985 年才試飛成功。但在第一個變穩機方案全部推倒重來後,殲教…6 仍被選為變穩機平臺,卻令人有些疑惑:為何不選擇效能更先進的殲教…7 呢?筆者推測,殲教…6 雖然老舊,但各種特性均已為我所掌握,這對於檢驗電傳飛控系統是有利的;而殲教…7 效能雖好,且機翼特點更接近現代戰機,但我們恰恰沒有掌握三角翼飛機的尾旋特性(直至 1990 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理論)。
1984 年事故後重新研製的變穩機就是 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