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美洲虎”的威脅,以保衛自己國家的領空。 中國現稱的J…7,即殲七,是殲擊機七型的簡稱,J是殲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用於出口的編號為F…7,F即英文戰鬥機Fighter的第一個字母。中國能夠生產殲七,還得歸功於中國和前蘇聯這兩個共產主義國家有著緊密關係的那段日子。

實際上,蘇聯是在1961年同意允許中國製造米格…21F…13及該機所用的圖曼斯基R…11F…300發動機。並且有少量的蘇制該型機作為示範飛機交付中國使用。隨同這批飛機一起交付中國的還有一些拆除了武器的該型機,具體數量不詳。但是兩國關係的破裂嚴重地影響了中國製造該機的計劃,因為蘇聯沒有交給中國該機的任何技術檔案和資料。蘇聯曾給過中國優先製造米格…19, 即殲六的權利,所以所提供的有關技術檔案和資料也比較完善。蘇聯許可中國生產該機之後不久,中國就開始著手生產殲七。

為此,中國瀋陽飛機設計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務,以便制定殲七飛機的生產計劃。米格…21的原型機於1964年初開始生產,1965年l1月完成機體靜力試驗。第一架生產型殲七,象早期製造的殲七一樣,由瀋陽飛機工廠製造,並於1966年1月17日,由試飛員葛文塘駕駛進行了首次飛行。到當年4月底,中國就製造了12架殲七戰鬥機。在這段時間,試飛中的原型機,前後共完成了29個起落,飛行速度達到了M2。02。中國最初生產的殲七,由一臺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驅動。該發動機是在蘇聯R…11F…300發動機的基礎上,經多方面改進製成的。他們採用了 新加工方法來製造發動機的渦輪葉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但加力燃燒室和壓縮器是重新設計的。後期的發動機,渦輪葉片從31片減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減少了發動機對喘振和失速顫振的敏感性。殲七原型機於1967年獲得生產許可證。 生產轉移初期的殲七型機,全部由瀋陽飛機制造廠生產。

殲七家族族譜

(以英文編號的代表出口型)

MiG…21F…13…>殲七I…>F…7A…>F…7B

MiG…21F…13…>?>殲七II

MiG…21F…13…>?>?>殲七IIA…>F…7M

MiG…21F…13…>?>?>殲七IIA…>?>F…7MP

MiG…21F…13…>?>?>殲七H

MiG…21F…13…>? ?>殲教七

MiG…21F…13…>?>?>原稱殲七III

MiG…21F…13…>?>?>?>殲七D(原稱殲七III改或殲七IIIA)

MiG…21F…13…>?>?>殲七E…>F…7MG

MiG…21F…13…>?>?>殲七FS

殲七I 早在1964年,中國就已決定將其轉移到成都和貴州生產。殲七I晝間防空型是由成都飛機公司製造的殲七飛機的第一種型號,該機的基本方面與瀋陽製造的殲七型機相似。1976年6月首次試飛,試飛員景正華。與原型(MiG…21F…13)相比,主要改進有:機身左側增加一門航炮(原型的主要武器為一門右側機身行炮和兩枚外掛導彈),加強了近戰火力;進氣道調節錐由3級調節改為無級機調節,改善了平飛加速效能;近期道唇口的圓弧半徑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飛行時的氣流流動特性,提高了起飛推力。 主要技術資料:機長:14。89米 翼展:7。15米 機高:4。1米 機翼面積: 空重:527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8655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0M 升限:8000米 爬升率:180米/秒 最大航程:1400公里

F…7A 殲七I的出口型,也由瀋陽飛機廠製造,並有少量出口到阿爾巴尼亞和坦尚尼亞。與殲七I比較其改進有發動機由原來的渦噴…7型改為渦噴…7乙型,加力推力從56。39千牛增加到58。8千牛,發動機壽命延長;著陸阻力傘艙由機腹移到了垂尾根部,這樣就可以提前放傘,以進一步縮短著陸滑跑距離;改裝部分機載電子裝置;後期產品為外掛近距導彈敷設了電纜。 F…7B 專為出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