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君一道進宮謝恩,可是,河東君不知怎的,竟將賜予她的鳳冠霞帔往萬歲面前一擲子龍驚叫一聲:“你瘋了!”慌忙“撲通”一聲跪下請罪。
書童被他的喊叫聲驚醒,撲到他的鋪前,呼喊著:“相公,相公!你怎麼啦?”
子龍兩眼發呆,望著船艙的頂棚,他被剛才的夢威懾著,一種不祥的預感壓迫著他,這夢意味著什麼呢?她不會出什麼事吧?這一夜他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腦海裡怎麼也擺脫不掉河東君各式各樣的身影,他越想越感到不安了。
第二部分 河東君痴情斷琴絃第25節 垂釣(1)
一股求書的熱流衝擊著河東君。這是知府那張告示引起的。往昔,河東君的名字只在文士圈中傳揚,並不為一般百姓所熟悉。自從那張告示張貼後,她便成為松江郡會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人們無不想一睹她的風采,想索得她一紙墨寶。冬烘者所求,欲作為攻訐的憑據,告誡子弟晚輩,不受其影響的資佐;好奇者欲睹被府臺稱為邪書禁止流傳的書法和被稱為流妓的女人,到底是何種怪物?求得一紙,以慰新奇的慾望;再就是曾經見過河東君書藝的真正識貨者,猶恐在此高壓禁令之下,再也得不到她的墨寶,即使以高價,也願索之;更多的則是善良的人們,他們關心河東君的命運,同情她的飄零,他們憤憤不平地發問:“不准她賣字求生,難道還要逼著她賣身謀生嗎?”他們不為攻訐,不為新奇,也非書法藝術的鑑賞家,他們願意拿一點錢買得一張,是把它作為對柳河東君的一種施捨和支援的善行。同情弱者,是人們的善良天性。在求書者中,河東君還結識了從嘉定專程而來的被稱作嘉定四先生之一的畫家、詩人、老師、歌叟的陳嘉燧老人,他們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之交。
這些年,河東君與高才名士廣為交遊,她涉獵了大量的史書,《春秋》、《左傳》、《漢書》、《史記》、《資治通鑑》,頗為了解歷代權力執掌者的喜惡和他們製造的文獄。文獄,歷代都有過,禁止過很多東西,戲曲、小說、書、畫,他們不准許小民擁有這些文化,把一部分適合他們胃口的關閉在宮廷裡,作為他們的特權享受,而將一部分人民大眾喜歡的東西禁燬。但文字獄也沒有讓文明毀滅,珍貴的文化遺產還是被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河東君認識了個道理:有眾生在,文化就不會被毀滅!統治階級越是要禁止的東西,百姓就越是寶貝它。人民的意志有如長江大河滾滾前進的波瀾,你要攔截它,它的浪頭就會湧得更高,勢如破竹。效果適得其反。
河東君之書,經這紙告示—禁止,蜚聲郡會,身價百倍。在某種特定的歷史情況下,百姓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心理,以為官吏不喜歡的東西,肯定就是屬於他們的了。其實也不盡然,這中間有很多複雜的背景,有爾虞我詐,有宗有派,各種貨色齊全。而河東君自己明白,她的書之所以被禁,則完全是由於錢橫的貪婪嫉才和公報私怨。她不服這口氣。
子龍和待問的遠別,對河東君來說,無疑是個打擊,突然間加重了她流落的寂寞感。而且那種長期瀰漫在她周圍的不安全氣氛也更加擠壓著她。只有在拼命工作中,才能暫時從勃鬱和威脅中解脫出來。只要一放下筆,子龍的影像就會隨著他為她寫的那些詩句悄悄潛來。
又是一個孤寂的夜晚,湖上很靜,只有浪花輕柔的細語,他們的船幾乎感覺不到晃動。她又拿出了子龍託人帶來的詩箋。這四首題為《別錄》的詩,就是回答她最後一首《送別》的。她讀了多遍,每次讀來,都有新的意境。她被寓於詩中的離情壯懷感染著,從中得到了激勵和力量,使她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雖說知音難覓,但知音還是能求得到的。愛我所愛,想我所想的男兒還是有的。她雖然忙了一天,但只要一讀子龍的詩,就會頓生疲勞散盡之感,精神也會為之激盪起來。這時,她不由自主地又拿起筆,在一張潔白的空紙上,工整地錄下了子龍所贈《別錄》中的一首,反覆吟詠著其中兩聯:
我欲揚清音,
世俗當告誰?
同心多異路,
永為皓首期!
河東君又欣慰,又悵惘,子龍既表達了對她愛情永世不移的誓願,但他又對自己的前途、抱負抒發了一種曲高和寡的苦悶和惆悵。河東君深為理解他那種憂國慮民求而不得的痛苦,感激他視自己為同志,把他欲揚清音的志向傾吐於她。
她珍愛地把它貼在書桌上方的牆上,每時每刻都能看到它,那就像看到了子龍一樣。她能從那裡得到鼓舞,還會提醒她,他將幫助她結束飄零的生活,同知音結為伴侶,共研務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