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以北30裡一帶,當即決定次日攻擊。但次日戰鬥,因有的部隊未收到電報,故兵力未能照計劃趕到參戰。只有不到4 個團的兵力參加了戰鬥,在戰場上又缺乏電話聯絡,不能配合攻擊,致僅將敵給予打擊,未能解決戰鬥。次日因顧慮錦州增援,故脫離敵人。
而黃克誠這方面,自到達江家屯地區後,與東北局和林彪都聯絡不上,便決定執行原命令準備與國民黨軍交手。他帶領各旅幹部視察戰地時,巧遇了林彪派來與他聯絡的李天佑。黃李見面後,黃克誠才得知中共中央已任命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的訊息。而且現在林彪離自己僅有10公里路程。黃克誠立即同李天佑去見林彪。
當林彪看到黃克誠後,心裡自然高興,兩人立即互通了意見。黃克誠對林彪說:“部隊現在的狀況不宜進行大規模作戰,我們是疲憊之師,且無根據地作依託;而敵人是乘坐輪船來的精銳之師。‘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是不可取的。當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後方,以站穩腳跟,逐漸發展壯大自己,以期將來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決戰。”
林彪立即採納了黃克誠的意見,他與黃克誠“英雄所見略同”,看法完全一致,決定放棄錦州大反擊計劃,而命令部隊轉移到義縣、阜新一線,作發動群眾的工作。
彭真的回憶證實了這一點。他說:11月12日,林彪接受黃克誠的建議,從遼西打電報給中央、東北局,提出:“目前我軍應避免被敵各個擊破,應避免倉皇應戰,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彭真、羅榮桓等同意了這個意見,並報中央批准。
第九章千里馬也有失蹄時
29.“達娃莉西”翻臉
1945年門月山海關護關之戰後,對中共在東北的全域性產生了不利的連鎖反應。原先有利的局面發生逆轉。當國民黨軍佔領錦州後,我東北人民自治軍於11月27日向錦西與錦州間的高橋、塔山一線出擊。12月1 日,黃3 師對進至錦州以北上下齊臺的國民黨第13軍之89師發起攻擊,由於沒有形成絕對優勢兵力,再加敵情不清,戰鬥部署缺乏重點,沒有切斷敵軍退路,結果打成擊潰仗。同時,攻擊隊形密集,自己傷亡較大。至晚撤出戰鬥,向義縣、阜新一帶轉移。之後,國民黨軍向北鎮、黑山、義縣、阜新猛撲,東北人民自治軍各城守備部隊經節節抗擊後,全線北撤。
除此之外,來自國際和國內各方面的壓力也很大,這就迫使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對東北的戰略方針和策略進行重新估價和全盤思考。
回顧東北9 月以來的歷史可以看到,1945年9 至10月,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一部分陸續進入東北。這時,東北廣大地區尚無國民黨軍隊,形勢極為有利。這一階段,中共中央由開始的分散配置方針轉為集中方針的目的是控制全東北,並取得了相當樂觀的成績。來自關內各個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和幹部一批批進入黑土地,分散到東北一些城市和鄉村開展建軍、建政工作。自從彭真等領導人在瀋陽建立了東北局領導機構後,蘇聯態度也一直良好,表面上維護中立,暗地裡支援八路軍活動。為此,彭真在10月4 日向中共中央的電告中還專門指出:“某方(指蘇軍)已下最後決心,大開前門,此間家務全部交我”。如果照此發展,東北很快就能由中共完全掌握。然而,俗語講得好,千里馬也有失蹄的時候。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之下,有工作失誤的方面,但有些突發事件也是難以預料和避免的。
中共中央則從全域性的高度於10月2 日,告誡東北局,還要注意的問題是:在複雜情況和任務中,你們不可疏忽任何一個方面。南滿是重要的,北滿決不可忽視;武器資材是重要的,城市群眾運動決不可忽視。望你們派人到北滿去傳達黨的方針政策,在適當的地區,召集適應的會議,建立你們對他們的領導關係。發動和組織群眾,再進而引導他們走上武裝鬥爭,如此才能造成組織武裝及和國民黨進行政治鬥爭的廣大基礎。
對此,東北局執行得很好,並於10月3 日提出了“在滿洲之東、西、北方面,分兵去接收政權,發動群眾,發展武裝,創造根據地,並建設兵工廠。以便在不利形勢下,能依據有利陣地、與國民黨進行長期的鬥爭。”可以說,這一做法是相當高明的,此舉如果經營得好,將為支援整個東北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於有了以上正確指導,先後到達東北的幹部和軍隊,被派往不同的地區和大中小城市開展工作。國民黨把東北劃分為9 個小省,東北的中共組織也是照此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