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這樣做輪番耕作的話土壤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達到高產的目的;另一種則是積肥,眾所周知,農家除了種地之外,也同時進行多項副業生產,這裡除了傳統的桑織之外,還包括“六畜”,即雞、鴨、狗、豬、馬等牲畜的蓄養,此項副業除了為農民提供一定的收入和肉食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積累它們的排洩物,運到田地裡肥沃土地。
據大漢政府戶部曹的公文統計,僅以豬圈為例,一頭豬再飼養過程中,農家先在豬圈為其墊一層肥土和乾草,待數月之後再即時挖出,然後擔到田裡,和著草木灰均衡的鋪在土地上,然後再用豬糞或其他人畜屎尿與砒霜(注)混合種子浸泡,春分入缸,穀雨出苗,然後移種,如此兩至三年,經過反反覆覆細緻耐心的經管,荒地才能變成熟田,成為能夠保證收入的良田。
東北的農業正是處於這樣一種需要大投入的時期,因為之前這個地區一直處於半畜牧辦耕種的狀態,人畜屎尿的來源相對豐富,為了應付這項專門的工作,李光地政府就曾專門下達命令,行文寧錦都督府和奴爾幹都督府,派遣數萬丁壯至各大城池收集屎尿,而寧錦巡撫湯斌甚至還派出人馬,奔赴科爾沁用糧食換取蒙古部落中的人畜糞便,用大木桶運回,然後貸給流民胚田。
若是在太平時期,這種做法絕對是一個國際笑話,慢說官員們會認為此事有辱“大國觀瞻”,就算是農民們也會笑話衙門小題大做莫明其妙,若是開發荒地,花費上三五年慢慢培育歇荒,不熟也自然就熟了,象這樣遠赴外地收集屎尿也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而且就農業生產來說,成本也實在太高了。
這一切都是為戰爭考慮——帝國的目標就是儘快讓更多的荒地變成熟地,儘量讓每一塊天地產出更多的糧食,從而能夠讓丁壯們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應付徵發徭役,讓朝廷能夠從容的調撥物質、發動戰爭。
不能不說以李光地為代表的儒生官僚階層在農業上的卓越遠見,這項計劃從去年就開始實行,時至近日,大漢帝國已經不計成本的投入了白銀近一百萬兩,糧食近四十萬石,茶磚近六萬塊,然而任務的完成率還不到一半。數百萬飽受飢餓折磨的移民迸發出生產力極為驚人,帝國的農業投入遠遠趕不上移民對土地的開發速度。
李光地的憂鬱正在這裡,從內心來講,他堅決反對在農村中徵發一兵一卒,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在他的計劃中,只要給他三年——甚至兩年的時間,漢軍集團即可以囤積無數的糧食,東北大地也會很快成為帝國最重要的糧食和兵源基地,屆時大漢移兵四向,天下誰能當之?!!
########################
注:混合砒霜是為了防治病蟲害。
以上關於農業的資料參考於一九八八年武漢大學《十七世紀晉西、晉南農業研究》以及《清代自然經濟實況》,作者不祥,在此向兩位位不知名的學者表示敬意。
此為借鑑參考,兩篇論文部分內容相互之間衝突較大,筆者進行了一定的斟酌摘除,並非抄襲。
第十三節
這個話題有些沉悶,而且顯然已經有些偏題,林風皺了皺眉頭,不耐的道,“先生的意思,孤是明白的——不過眼下正式要開戰,還請先生說說現在咱們大漢能哪出多少錢糧、丁壯來應戰!”
“主公恕罪!”李光地略略遜謝,隨即正色道,“臣之前所言,正是為戰爭一道,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何謂‘察’,此之‘察’正為閱其國力爾,需知兵戈一起,打的並非僅僅是將帥武勇,也不僅僅是廟算謀略,國之相爭,最終比的還是壯丁、糧秣、器械乃至朝廷耐力,君不見司馬《史記》之誡,漢高祖劉邦終勝楚霸王,憑的可不是十面埋伏,而是三秦豐饒,故臣之所以在此反覆計算,實也是為此戰綢繆!”
林風頭痛萬分,不得以,站起身來朝李光地致歉,客客氣氣的道,“先生說得對,本王受教了!”
李光地急忙躬身謙讓,“如今國庫之內糧餉有積,支撐二十萬軍半年作戰還是無礙,但戰事若要拖下去,那就還得看今年夏收如何了!”
周培公忍不住問道,“若戰事不諧,要打到今年年底的話,那怎麼辦?!”他臉色不悅,對林風道,“若論南北二賊,偽清一路雖然看上去兵力雄厚聲勢浩大,但內裡彼此狐疑猜懼,乃烏合苟營之輩,實為虛弱之敵,我軍若能一戰而勝,擊潰偽簡親王喇布之主力,群賊必土崩瓦解,此一路或可數月之間可以戰卻,但西蒙古準葛爾卻是勁敵,其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