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蒙古軍的戰術意圖應該是:在無法攻克漢軍堅固城防的情況下,利用自身的騎兵優勢,派遣小股部隊騷擾漢軍後方,孤立行動緩慢的漢軍主力,疲憊、削弱出擊的清剿部隊,待到困守涇縣的漢軍虛弱之後,再集中部隊一舉消滅第五軍主力,達到鞏固山西、拒漢軍於晉外的戰略目的。
這個分析得到了趙良棟的贊同,事實上蒙古軍的傳統戰術一貫如此,絲毫也不令人驚奇,不論是歷史書上的記載,還是漢人軍隊中口口相傳的經驗,都明確指出了這一點,蒙古軍隊的優勢就在強大的機動力和士兵的騎射能力,若是在平原地區與他們的作戰的話,以步兵為主力的漢軍顯然非常吃力,所以當八刺收攏主力緊逼涇縣的時候,趙良棟非常理智的將部隊收縮,擺出一個“刺蝟”陣形,將戰場主動權讓了出擊,致使蒙古軍在大軍對陣的情況下肆無忌憚的分兵側擊。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雖然蒙古軍逼近漢軍主力駐紮,但趙良棟明白,如果他一旦率軍出擊的話,蒙古軍是絕對不會和養精蓄銳的漢軍野外決戰,而在保持接觸的情況下步步後撤,利用騎兵優勢,從容從容的和漢軍兜圈子,直到漢軍士兵走不動的時候再轉過身來一口吃掉第五軍。
這是蒙古軍自成吉思汗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經典戰術,也是他們的看家法寶,儘管趙良棟非常熟悉這種戰術,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卻沒有什麼好辦法來破解,目前蒙古軍擁有一萬四千多兵力,而漢軍卻只有一萬兩千士兵,加上隨軍運輸輜重的九千民兵和也不過兩萬許,而在這種大規模的決戰中,投降的軍隊和本地鄉紳的壯丁、鄉勇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強迫他們參與作戰肯定會適得其反,在這種缺乏騎兵部隊和沒有兵力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漢軍根本不敢離開堅固堡壘,與準葛爾大軍進行野外決戰。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漢軍可以眼睜睜的看著蒙古軍截斷自己的糧道,事實上自從原先的快速出擊計劃失敗之後,趙良棟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維護糧道上來,在前段時間騎兵旅與蒙古軍纏戰的時候,趙良棟派遣了大批民兵,在本地鄉勇的配合下沿著大同至涇縣的山道兩側修築了無數碉堡和烽火臺,同時釋出了“清野令”,命令烏牛山一帶所有的山民、獵戶以及耕種山地散戶一律遷進山寨,然後強迫各個山寨的頭領簽署“驅胡告示”,與漢軍一起“防匪防胡”,定期派出鄉勇沿路巡邏,擔負起第五軍糧道的預警、和據點防守任務、
在這種態勢下,戰爭進入另一種拉鋸狀態,起先蒙古軍兵進烏牛山的時候,並不大看得上這些本地鄉勇,準葛爾東路軍主將按照蒙古慣例給各處山寨發去了最後通牒,限令烏牛山山寨各處頭領在三日內獻寨投誠,否則破寨後雞犬不留。
夾大軍縫隙的本地山寨驚恐萬分,他們既不敢得罪漢軍,也不敢與蒙古軍為敵,不得已,大部分山寨暗地裡偷偷給蒙古軍送了“犒勞”的豬羊美酒,輸款投誠,而對蒙古軍的公開投誠要求置之不理,只有靠近山區,在蒙古大軍直接威脅下的少數山寨投降了準葛爾大軍。
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顯然令八刺非常惱火,蒙古軍於通牒後第四日對拒不投誠的一些山寨發動了進攻,一日夜之後,八刺在付出數百人傷亡的代價下攻克了五個大小山寨,隨後率軍屠寨,將合寨上下全部殺光。
拉鋸戰立即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收到訊息之後的漢軍立即作出了反應,第五軍除了派出少數部隊支援堅持抵抗的山寨之外,趙良棟調集了一批精幹部隊,攜帶小型火炮進攻“漢奸山寨”,在火炮攻勢下,火槍部隊非常輕鬆了攻克了這些敵對山寨,隨後不分男女老幼,將“漢奸山寨”全部人丁全部殺光,其兇殘狠毒,與蒙古軍一模一樣,絕不遜色半分。
無可避免的,雙方小部隊在烏牛山區的各個角落發生了激烈戰鬥,因為地勢險峻山路崎嶇,雙方均無法投入更大建制的部隊,這種戰鬥以連、排級為單位爆發,戰鬥過程短促而激烈,往往是兩軍一經接觸,隨即用火槍、弓箭互相射擊,隨後衝鋒,雙方在山澗小路上混戰,在各自死傷慘重之後便默契的停止戰鬥,互相監視著脫離接觸,各自迴歸本軍駐地。
相對於大規模野外決戰,這種小分隊形式的戰鬥顯得更為殘酷,往往一場戰鬥下來,雙方都會損失一般以上的兵力,而且很少有逃亡、崩潰的機會,士兵們為了爭取生存不得不竭盡全力以死相拼。
這種戰鬥模式給蒙古軍計程車氣造成了沉重打擊,相對於之前他們橫掃而來的保德、代州等地的中原軍隊來說,久經洗腦的漢軍的堅韌和勇猛實在是令人望而生畏,從戰爭發動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小部隊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