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人口損失非常之大,在得到山東之前,帝國的官方資料是三千六百萬人左右,再加上山東的一千一百多萬,總數頂多也不會超過五千萬,現在平白多出千多萬人來確實是非常之令人吃驚。不過李光地的報告也給出一些頗為令人信服的理由,按照這位帝國首相的說法就是,中國人口在戰爭之中的損失確實是非常慘重,按照居住地的比例來看,其中傷亡最為慘烈是城市居民;其次是城市近郊的農民;再次就是遠離城市的農村,而人口儲存最為完好的地方往往大多是偏遠山區。在戰爭進行過程之中,人類發揚了趨利避害這一生物本能,大多數人紛紛逃進山區結寨自保,耕種山坡地聊以裹腹,同時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不斷的朝相對安全的地區流動,在這個過程之中,死亡自然是非常頻繁,但其中大多數是婦孺小孩,若是年輕力壯,生存的機率倒也不是很小。
這個報告倒是很有科學性,起碼就道理上還是講得通,老實說對於這個數字林風一開始倒是相當懷疑,因為政府機關在這個信用上的名聲確實不是很好,但在這個時候林風也倒也不好來個吹毛求疵,所謂經過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這個後來人沒什麼資格對此說三道四,況且就行政角度來講政府只要查清人口就行了,至於其他理論之類是經濟學或者社會學家的事情。
針對十七世紀中國的內政建設,林風大體上出於一個一知半解的程度,這個自我感觸來自於以前很多次的“拍腦袋”決策,其中出自這個二十一世紀的腦袋裡的創意,在實踐過程中大部被證明是錯誤,而且還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所以他現在在經濟活動中很少對具體某個事情發表意見,作為一個君王來說,做到這一點其實不難,他現在的辦公模式大體上都比較簡單。
就職業上講,皇帝這個東西在許多人心目中顯得陌生,雖然林風來自後世,但這並不代表他會當皇帝,雖然二十一世紀是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但關於對皇帝這個職業進行指導輔助的東西卻很少,到底這個行業談不上什麼普及性,書店裡可以出《技工入門》或者《工程師必讀》,但肯定沒有《皇帝培訓指南》,由此可見這個工種頗為罕見,至少不是能夠在街上隨便一抓一大把。
林風現在每天的工作時間大概在六——八小時之間,事情很多,但也不是很難對付,這幾年的職業薰陶倒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君主這個行業的工作彈性很大,若是很負責任的話,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都沒問題,而進一步講若是某王有自虐傾向的話,要活活累死也絕無問題;然而若是想幹得很輕鬆也可以,甚至什麼也不幹也行。
就中國傳統的法理上講,君王的權力是無限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整個大漢帝國之內從夫妻吵架到兩國交戰,發生的任何事情林風都有權力過問,作為君主來說,如果要面面俱到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進行進行選擇性勞動,雖然按照制度來說整個朝廷的各個部門每天都得給林風送去一大堆奏章,數量非常龐大,大部分的東西都只是形式上的“呈准”——意思就是已經報告了,所以面對這種奏摺林風一般都只要表個態,通常的批覆是“知道了”,心情好就寫“孤甚欣慰”,心情不好就寫“爾自善處”,表面上一舉一動都顯得漫不經心,但內地裡卻是沿襲原來的傳統,一板一眼都有規矩,歷代皇帝都跳不出這個圈。
自從帝國全面轉向為經濟發展之後,林風的生活顯得更加舒適,經過數年的艱苦奮戰,現在帝國周邊的軍事威脅基本上大部消除,不論東西南北,幾十萬漢軍全部呈進攻態勢,甚至連邊境上的遊牧民族都飽受漢軍的鐵騎騷擾,三邊鐵騎從東到西:馬英、趙廣元、王進寶等部隊已經墮落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為了搶掠自肥常常打家劫舍,殘酷的虐待鄰國人民,在草原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在很多地方几乎達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雖然科爾沁王布林亞格瑪一再表示這種事情完全屬於“意外事件”,他一點也不介意,但這並不妨礙朝廷裡的言官義憤填膺的上表彈劾,然而甚為遺憾的是,漢王本人倒是對這種事情不是很在意。
因為比較清閒的關係,林風這幾個月和兒子呆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他的這個兒子樣子很漂亮,白白胖胖一點也不怕生,而且和林風很親近,不論誰抱著都是格格直笑,因此很受歡迎,他的正式的名字叫林璁——這個“璁”字據說是美玉的意思,也意味著光明純潔,帝國上下對這個小東西非常重視,因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小傢伙日後就是中國的主人,所以儘管目前的財政不是很寬裕,李光地卻依然慷慨的拿出一大筆錢來給這小子大修府第,除此之外,為了爭奪林璁身邊的“伴讀”或者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