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5部分

的情勢來看,若要擊敗這支農民軍,徹底奪取河南,恐怕非得進行大規模戰爭不可。

就在文官集團稍占上風的時候,楊起隆的使者也順利抵達北京,與以往相比,這次的使者顯得非常低調,其實這個外交地位的變化倒也不是一朝一夕,其中最遠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林風和楊起隆的那一次會晤,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關係屬於半結盟性質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彼此平等交往,爾後隨著漢軍的節節勝利和農民軍屢屢受挫,這種關係便逐漸起了變化,楊起隆的使者也從“外國使節”的位置逐漸滑落到“小國從臣”,在面對漢帝國朝廷的時候,說話的口氣也越來越軟弱,不過雖然如此,但使者基本上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每每扯到關係“國體”的時候,還是儘量打出平等的旗號。

這一次這種事實上的扈從關係得到了楊起隆的親自承認,使者到達北京之後,立即對林風行臣下之禮,稱楊起隆願意歸附大漢朝廷,並且請求漢王殿下賜予封號。這種名義上的臣服立即成為文官集團的口實,不少人認為河南問題並非一定要採取軍事手段,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楊起隆的臣服就代表著政治誘降成為了可能。這種論調在朝野上下很有市場,而且因為厭惡戰爭的關係,各個地方的輿論也無條件的偏向文官立場,而軍官派在鬥爭的最後變得孤立無援,氣焰大減,除了少數極端派仍然大聲呼喊之外,多數人選擇了暫時的退卻。

在全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下,漢王林風不得不接受了文官集團的建議,大漢王朝的大多數軍事行動被押後,而楊起隆的使者也順利的完成了外交使命,漢王冊封“大明王朝的朱三太子”楊起隆殿下為大漢朝“順義公”,兼任山南都督,號“平順將軍”,權掌河南、湖北兩省文武軍政,麾下文武官佐自行任免。

至此,黃河以北的最後一場軍事危機得到和解,對於這次外交活動的結果,雙方基本上都表示滿意,站在漢軍的角度,就政治上來看,楊起隆的投誠標誌著林漢帝國基本上完成了統一黃河流域的任務,從此以後,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法理上質疑這個政權的合法性,林風的“真命天子”地位得到了全國各個階層的承認,而就經濟上來講,飽受戰爭折磨的中原地區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機會,雖然人人都知道,日後的戰爭或許會更為龐大和殘酷。

現在李光地政府就準備進行對全國的土地進行丈量,同時核准人口,為日後的帝國的各項政策進行前期準備,就中國傳統來看,這項活動在每一個新皇朝鼎立之初都不可避免,而且影響也是非常之深遠,一旦開國皇帝搞定,那基本上就成為“祖宗之法”,輕易不可變更,影響範圍至少有兩、三百年之久。

一般情況下,象丈量土地和盤查人口這種措施都會受到廣大地主階級的抵制,之所以會遭到反對,道理倒非常簡單,因為就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法律來看,這個階層在稅收上享有特權,而且因為地位高超勢力強大的原因,這些豪門富戶在漫長的時間裡當然也會大肆收購農田僱用佃工,許多農民為了逃稅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掛靠在這些豪門的名下,所以若是國家重新丈量入地清點人口,那就無疑是從這個階層虎口奪食,因而理所應當的受到巨大的阻力,最後不得不胎死腹中。

不過這種情況倒不包括漢帝國,從歷史上的先鑑來講,若是一個陳年老邁的帝國幹這種事情,那多半是必死無疑,而若是一個新興帝國來幹就容易許多,因為改朝換代本來就是一個社會大洗牌的過程,而且伴隨著戰爭和動亂,原來的那些豪門富戶基本上都死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來清點土地,所受到的阻力相對要少很多。

林漢帝國鼎立的過程和以往王朝開國沒有任何不同,現在帝國領域從東至西,包括奴爾幹、寧錦、直隸、察哈爾、山西、山東、陝西、甘肅等省,其中大多數省份因為常年戰爭的原因,廣大農村滿目瘡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地主不是被殺就是逃亡,地方衙門記錄的冊戶根本就是有名無實,僅以遼東、直隸為例,就在漢軍鼎立之初,林風就藉著某些豪門私通圖海的名義大肆打擊了一番,此外隨著偽清政府的垮臺,各地為八旗圈佔的土地也都分給了流民,而遼東地區的土地革命則更為徹底,原來的“遼東四大家族”被康熙砍了個乾淨,之後又打了幾場大戰,征服者林風為了安撫、遣散馬英和曹家兄弟的部隊,早已將那些土地分配給了農民,因此原來就勢力薄弱的地主此刻更加沒有說話餘地。

經過大幾個月的忙碌之後,人口核查的數字是六千二百七十二萬餘口,這個結果多少讓人意外,本來在林風的認識之中,這個時期的中國因為百年戰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