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的彙報之後,林風這才真正的對這個時代的春耕了一個大概印象。

確實令人來自工業時代的林大帥難以置信,這時代的春耕在政治上的高度幾乎無與倫比——根據李光地所形容的,那就是“存亡興廢、值此一春”,其言下之意就是如果這個春耕搞不好,那大夥什麼都別幹了,直接散夥算了。當然林風也明白他的意思,漢軍眼下的情況稍微有點特別,那就是在遼東邊境那邊還安置了將近兩百萬流民,這個包袱要是不能早點卸下來,自己的這個漢軍確實沒有什麼可能幹別的事情。所以當前漢軍無論政府、軍方,盡皆關注流民安置工程,而春耕,則正是安置工作的第一步。

這是一個非常之繁瑣的工作:清點人口、劃分族居、委派官吏、勘驗荒地、興建基本水利工程、安居建設、開墾、種子、農具、口糧如此諸多等等等等,令人煩不勝煩,而最令人恐懼的就是,這批人還非常之危險,誰也不敢百分之一百的保證他們會乖乖的聽從政府的安排,要知道眼下中國正是農民運動的高潮,象林風這類封建地主階級反動派在這幾年內屢屢受到沉重打擊,所以在幹這類純行政事務的時候,也不得不邀請軍方代表列席參與。

人才的勝擅這個時候就表現出來了,象這類一板一眼環環相扣的行政工作,若讓汪士榮那類狂放不羈的人來幹估計他遲早會瘋了去,而李光地、湯斌等人雖然嘴巴笨了點,但幹起這類事情來確實專業對口。

在這段時間之內,湯斌領導下的屯墾官吏隊伍已經成功的把這一兩百萬人理出了頭緒,在聽取報告之後林風立即推翻了心中的一個謬論——誰說咱們中國人一盤散沙缺乏組織來著?!實際上咱們中國社會一直以來就非常之有組織、而且組織秩序條理分明。都什麼時候了,這麼多人飢寒哭號奄奄待斃,而且身在異鄉逃荒要飯,但卻內地裡嚴格的按照宗族和方言緊密組織,而且這裡面壁壘分明,各人絕對不會胡亂拼湊,而湯斌的工作就是沿著宗族、地域這條線來展開,在委派一大批基層官員之後,這批流民依靠自身的慣性自行調節起來——大姓管小姓、大族管單戶、族長管族民、家長管家人、老爸管老婆孩子——這是一個非常之清晰的結構,而且就是嚴格遵照儒家學術綱禮倫常體系建立起來的,所以當初政府開始全方位的糧食和燃料救濟之後,它就開始自覺的進行良性運轉。

這個寒冷的冬天對他們真是一個及其殘酷的考驗,在肆虐的冰雪之中,有將近二十萬人默默無聞的死去,當然這裡面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從表面上來看,這批人的死因各有各樣,湯斌公文報告裡面很忌諱的沒有提起“餓斃”這兩個字,而是用了極大的篇幅描寫各種症狀:比如全身浮腫、肌膚病黃、肢體萎縮、昏暈、風寒等等,若是不瞭解內情的人來看,好像是某地發生了一場莫明其妙的瘟疫,當然林風以及各級官吏自然心中雪亮,不過誰也沒有戳破這個一戳就破的謊言,官場法則自然有它的運轉規則。

實際上作為政府管理機構,漢軍確實是已經竭盡全力,不然在這零下二十攝氏度的環境中,死亡人數恐怕遠遠不止二十萬,這個冬天這批流民為了取暖,燒掉了整整一座紫禁城——除了少數粗大的柱子、屋脊被送到天津港之外,其他的雕琢得美輪美奐的木板都被粗暴的拆卸成碎片,送給這些人當柴火。所幸紫禁城是傳統的中國土木建築,不然也沒有這麼許多幹燥的木料,在聽取了彙報之後,林風心中僅有的那麼一點破壞古蹟的負罪感無影無蹤,紫禁城在這個冬天拯救了一百五十萬人,它燃燒所釋放的溫度讓至少三十萬兒童生存下來——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更重要?!讓後世的史學家去死!

除此之外,眼下漢軍政府徵集來的那些粗糙食物現在即將發放完畢,實際上那些流民現在吃的根本不是那些尚可入口的東西,而是從保定白洋淀湖區收割而來的荷葉、荷葉梗、蘆葦根以及少量的豆餅和麥莩,這些東西也算是漢軍政府的一個集體智慧式的發明創造,當初李光地等人很有遠見的大量收割這些沒有用的東西,然後在天津鹽場徵發了大批食鹽,命令保定府的莊戶人家出人手醃製,數月之後,這些東西就成了救命的糧草。

然而,即使這些東西,眼下也即將食盡。

彙報完畢的李光地和湯斌神色黯然,這個冬天對他們兩人來說無異是一場煎熬,這數月以來,兩人未嘗有一夜安枕,李光地連日連夜的辦公會客徵集物資,而湯斌則在漫天的冰雪裡東奔西走,時而親臨流民營地、時而督促官吏工作、時而勘驗圍墾荒地,一天在冰天雪地裡奔走個幾十百吧里路是常有的事,兩人都只有三十出頭,但現在精神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