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個個都是專業人士。也許是聽多了這些專業瘋子的胡言亂語,麗質對技術沒有什麼感覺。
張家的紡織廠建成後,所有人的衣服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灰色和白色了。別人也許覺得無所謂,但是麗質和袁芳兩個人就不是那麼願意。想當初袁芳第一次到張家嶺時,就是最新的學生裝款式。以前沒條件,自然不說。現在成天和麗質在琢磨怎樣才能把衣服做得好看,十歲的麗質現在可是人小鬼大,沒有她不懂的。
麗質的白色圓領長袖對襟衫就是兩個人在學生裝的基礎上改出來的,上面不是織成布匹後染的花,而是綵線編製成的。淡藍色纏枝花紋,很有青瓷的效果。麗質不喜歡穿裙子,喜歡穿褲子,寬大舒適,與襯衣同樣的花紋。讓小姑娘顯得清新可愛。鞋子是千層底的布鞋,因為下著雨,還套著木屐。
雨傘差一點,要是娟面的雨傘才配得上。不過兩個人都打著黃油紙傘。
張春穿衣服沒什麼要求,不過現在穿著一身白色的中山裝,布料很厚,是麗質親自到張淑芳那裡定製,親自看著照這樣子裁剪出來的。其實現在可沒有什麼中山裝,而是依據顧明那套新軍軍服修改而成的便裝,和後來的中山裝同出一個路子。因為是女孩子改出來的,少了一份厚重,腰部做了收斂,多了幾分瀟灑。
最先穿這套衣服的是顧明。麗質見到羨慕得不得了,讓張春也定做了一套。
張家堡的人都剪著短頭髮,以前是因為為了去蝨子剃成的光頭。後來圖方便都是板寸,負責剪頭髮的是顧明。顧師爺的手藝歷經磨練,居然還非常不錯。當然更加重要的是,沒有學生敢不讓顧師爺剪頭髮。
說起來張家嶺還是孩子居多,所以連帶著大人也都是板寸。
女孩子的法式變化就多一些。麗質是齊耳短髮。配著圓圓的臉蛋十分喜慶,不過這丫頭長大了,臉型有拉長的趨勢。袁芳是齊肩長髮,大多數女孩子是這個樣式,不過更加小的女孩子梳兩個小辮子,也有馬尾小辮的。
7月,雨季,張春和麗質這種新奇的服裝開始流行起來,當然最關鍵的是紡織廠能夠自己製作成衣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從棉紗,到印染,到織布再到成衣。這中間已經形成了一條小型的流水線,規模不大,但是技術已經足夠了。與洋人的工藝不同,這裡首先生產的是彩色絲線,然後再紡織成想要的布料,再用這種布料裁剪成衣。最難的是在織布過程,但是芹姨她們從小學的就是這個,雖然現在絲線更加細,圖案的形成更加繁瑣,幾乎讓張春提前想到了編碼的感覺。
當然為了減少紡織的難度,袁芳和春丫設計的圖案都比較簡單,而張春要求學生和護衛隊的服裝只需要環境色,不需要圖案,越簡單越好。這種工藝還有一種好處就是能夠對每根絲線進行特殊處理,為今後特種布料打下了工藝基礎,這可不會有後世那種奈米塗層容易脫落的問題。
從前李村回張家嶺的路上,帶著斗笠和蓑衣,看水回來的村民笑著和兩個人打招呼。
兩旁的稻田秧苗剛剛插好,不過比以前整齊健壯多了。很少見到不同品種的水稻,雨中一片嫩綠。
雨季來臨,北廣河開始漲水,不過水質依然清澈。過了石拱橋就能看見山邊的窯口的院子,隱約傳來叮叮噹噹打鐵的聲音。綠源山的陶土比牛頭山好多了,兩位大師傅乾脆搬到這邊來了。不過除了供應定量的紅磚以外,生產的是少量高檔的瓷器,在窯口除了原來三個徒弟外,多了兩個鐵匠和六個學生。這些人有些是麗質開始講課後,培養出來的具有文藝氣息的孩子,他們喜歡美術多過陶藝。連製陶坊也弄得頗具美感,不再是以前傻大笨粗的樣子。窯口生產的瓷器除了慢慢進入張家堡的家庭以外,對外售價到了一兩銀子以上了。有些是胡登平透過三腳貓的礦學知識和劉光利道聽途說的冶煉知識,加上張春畫了幾個冶煉學圈圈培養出來的對冶煉感興趣的學生。還多半是從機械專業中分出來的。
第三十一章 雨中
細雨如絲。
吳家的家僕正用一頭小毛驢馱著用稻草裹得嚴嚴實實的幾件花瓶喜滋滋地從窯口出來,見了張春就脫了斗笠問好。
“慢點,小心花瓶沒了你們東家找你算賬。”麗質開著玩笑。
吳家的僕人也習慣了張家這種平和近人的氣氛,他好奇地看著兩個人身上的洋裝,笑著說:“小姐,您就不能說句好話嗎?幾十兩銀子呢。”
從綠源山下來十多個揹著柴火的漢子,都是打下來的樹枝和一些小灌木。張春不允許隨便砍山上的樹。就算是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