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就修復完成。這四百畝大部分改成了水田,糧食是重中之重。剩下有一百多畝棉田也算是給張鳳蘭這個大姐一個交代,完全不供應紗廠的棉花,張春說不過去。

張鳳蘭沒有馬上回漢口,而是跑到張家嶺看張家的棉花地,整個棉田都是整齊的一壟壟,棉花都是單獨的一株,相互之間間距統一。不是像其它人簡單地撒在地上。每壟之間在苗期、花期、果期施農家肥,用牛翻耕。所以植株遠比其它地方只是齊膝蓋的的棉花要高大。雖然種植密度比別人要稀疏很多,但是棉桃大而多,難怪產量是其它地方的幾倍。

這個時代的病蟲害不多,病蟲害的天敵卻很多,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好處,畢竟雲龍鎮形成棉產區也只有兩三年時間,生物生存的空間也還存在。

張家嶺種植棉花的只有南張村和竹皮上村,面積都不大,但是投入的人力物力卻多出不少。好在農戶們保證了一日三餐,和周邊幾個家族佃農們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這讓張家的佃農們有著一種熱情和傲氣。棉花的收成和原來吳家一千多畝時時相比相差不多,但棉花品質高卻得多。

當然不是張家的產量和後世一樣高,而是這個時代的產量低得嚇人。

張鳳蘭相信了女兒說的小舅舅如何如何特別的話,這個小弟也許真的不是當官的料,但是似乎真的可以成為“農業專家”。

因為竹皮山閒置下來的矮丘閒著也是閒著,總是退耕還林,所以張春的兒童團們就開始滿山種果樹。沒有那麼多果樹苗,都是零零星星買來,或者別人聽說張家的小少爺喜歡種果樹送過來的。什麼桃李杏子櫻桃,棗子柿子等等,雜七雜八都種了上去。

這導致後來不得不每種果實結出來後,都是村民漫山遍野地用揹簍送過來。麻煩不說,極耗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