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洋人是有多少吃進去多少。張鳳蘭有這個保證,對家裡也算是有個交代。實際上,吳家已經對張鳳蘭偏幫孃家人很有意見了。

張鳳蘭在衙門旁邊有一個永豐商行,管事的是吳思誠的一個本家兄弟,也就是吳穎說的管家叔叔。因為吳穎到了張家嶺,所以這個管事也經常忘張家嶺跑。

永豐商行的對面就是張楊氏的孃家的當鋪和酒樓客棧。

楊家雖然在雲龍不算大家族,可是與江湖人士有很好的關係,黑白通吃,不然也開不了當鋪。張鳳蘭直接帶著張春到了楊家,見到了楊家的長輩以及張楊氏。張春畢竟是楊家的外孫女婿。以前是年紀小,出來不安全。現在過來哄得老頭老太太十分開心。

張鳳蘭一邊看著張春和麗質裝萌耍寶。一邊和張揚氏低聲嘀咕。一看就知道,這一次吳家的事情,兩個人沒有算計是不可能的,說不定楊家也在中間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別人不知道張春是在演戲,張楊氏和張鳳蘭都非常清楚。但是沒有阻止兩個人在楊家的面前繼續演。

看來兩個人對楊家也不是那麼放心。

家族之間的爾虞我詐到了什麼地步?張春心裡發寒。

張春不能不繼續演下去。因為張家現在需要空間和時間來走自己的路。

第二十一章 顧明成親

有張鳳蘭作保,楊家暗中支援,接收竹皮山的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竹皮下村有六戶人家,竹皮上村有十戶人家,加里來老老少少也有一百多人,住的是窩棚,家裡衣服都穿不齊,不過孩子卻是一窩一窩地,家家都有小豆丁三四個,還真是佩服中國人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這些孩子,特別是女孩大多都是生出來賣給大戶人家當丫鬟的。靠賣孩子養活家人,似乎也是窮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張春得到了張揚氏的特許,帶著一幫小學的孩子從石壩的小路開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雄糾糾氣昂昂地把路修到了竹皮上村。上下兩個村莊的小屁孩們揹著抱著弟弟妹妹看著其實比他們大不了多少的兒童團們幹活。十分驚奇。

因為這些孩子男男女女都很乾淨,看起來要比他們健壯,有力氣。幹活不比大人慢。然後就看見一幫大叔們趕著牛車,拉著紅磚過來。和家裡人一起笑眯眯地扒掉了窩棚,清理地基,修建房屋。

屋子很簡單,但是卻比窩棚好多了。然後是運來的一袋袋糧食。

河南村搬出了十戶人家,由張志強帶著住進了靠近一道溝的竹皮上村。戒了毒癮的張榮搬到了河南村當村長。分出來的家庭的土地張春沒有收回,由各村村長負責把田地重新分到各家去了。

人口驟增的竹皮上村,眼睜睜地看著一棟棟房子建起來,公共廁所,下水道,食堂糧倉一應俱全。反而是竹皮下村只是改建了那裡的住房。

竹皮上村通向雲龍鎮的道路被拓寬,原來沿著南河繞道金雞嶺的道路就被廢棄了。

竹皮上村的鉅變,讓吳家和李家暗自咂舌。這小娃子太敗家了,誰會給泥腿子修建這麼好的房子住,紅磚瓦房,雖然都只有一間,很多家圍成一個院子,不像大戶人家那種幾重幾重的。但是遠遠看起來,比大戶人家還要氣派。

袁芳帶著幾個學生正在丈量土地,不但丈量,還在一個木架子的紙上畫圖。這是袁芳的專業輿圖,第一次運用,袁芳頗為興奮,連帶著張秀幾個拿著尺子和自制花杆的小丫頭也興高采烈。

丈量土地是為了分田。每戶二十畝,與河南村一樣的規矩。

由於已經快過三年了,所以南張村的二十多戶人家明年的夏收就只需要交五成租子。這比其它家族便宜太多了。河南村的人經過大半年,也已經習慣了張家的做法,所以都盼著趕快過去三年。弄得竹皮上村的人也對三年後的情景滿懷憧憬。

上村分到了兩頭小牛,下村分到一頭。都只有一歲多一點,還沒學會耕田。不過牛可以用,財產卻是張春的,村民幫忙養。

竹皮山的這些小丘陵被開荒過度,以前用來種棉花,現在張春決定退耕還林。所以一千多畝土地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只剩下了四百多畝。剛好每戶分到二十畝,都在溝谷地段。有些本來就有水源。不過大部分需要水渠灌溉。

水渠是從北廣湖口,那裡是牛頭山連線竹皮山的一條山脈,北廣河翻過石樑,形成了七八米高的瀑布,再下來就是北廣湖。水渠經過竹皮山引過來,現在這部分全部在張春的名下。所以童子軍們湧上了竹皮山。大人們就近在竹皮山上開鑿山石,為殘破的水渠提供石料。水渠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