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日子深有體會。總體上,海洋上的大氣相對簡單,因為單講平方面積的生物種群數量,目前的海洋是比不上森林的。但是海洋擁有足夠的深度和自由度,只要面積足夠大時,生物種群數量就遇到大於陸地。因為陸地除了森林,還有沙漠環境,人類也把大陸禍害的很厲害了。
海洋中生活最多的不是魚類和哺乳動物,還是藻類和浮游生物。藻類,大量藻類。海水的上層形成的生物層厚度是驚人的。而這裡正是地球大氣中氧氣的主要提供者。
張春一直在想,為什麼後世的汙染髮展到無法自我更新的地步,恐怕更多的不是破壞了陸地環境,而是破壞了海洋環境。比如中國近海海域就是在清末明初時期也成為了海洋“荒漠”。後世就更加惡化。
石油化工業帶來的大量不可消化,不能降解,對微生物帶有毒性的汙染物直接破滅了近海生物鏈,連大海上的生物也難以逃脫。多次爆發紅潮等等不過是大自然進行平衡的一個反應而已。大量的藻類繁殖意味著地球要回到緣故最初的時代,相當於生命重啟。
可是後世不斷沒有驚醒,反而認為是一種危害。
“地球上最大的種群其實就是這些藻類。世界上最原始的大氣,或者說地球大氣的本質就是海洋上的空氣。夏威夷島上火山附近的大氣成分,很可能就是地球原始大氣成分。剛開始出現的應該是光合細菌,之後產生就是這些藻類。正是這些藻類的繁殖改變了大氣結構,是氧氣成分增加。最後形成了現在的大氣。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研究大氣的時候,還要研究從最早的光合細菌到現代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應該也有一個進化史,我認為原始大氣中有著比夏威夷火山大氣更加多的硫化氫成分,最早的光合作用是以硫化氫為基礎的。為什麼是硫化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