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所長。”張春笑道:“人們以前因為科技和認識不夠,加上民族,生活習慣等原因,導致了把獲取食物的方法集中在單一產業上。但是現在不是如此。我們對天然資源的利用也進步了很多。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讓環境恢復到以前的樣子。但是至少能夠保持不退化,而是進化。不管多緩慢,總歸是進化就好。”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根據發掘出的地基,柱石根基,檢視還原商代的建築模式。當然,還要參考一些殘片,不過兩個人都認為資料還不夠。這些建築都是採用黃土、木料等建築材料。夯築高大厚實的臺基,房架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房屋和院落結構繁複、互相連屬;有多重院落組合,左右對稱。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後世的房屋建築風格。
但是現有遺址發掘的面積還太小,相關器物還不多。梁思成建議最好先建一個臨時設施把這些都保護起來。待發掘完成後在進行復原。現在都是一些臨時的小型工棚。對於保護文物是不夠的。
這實際上支援了他弟弟梁思永的觀點。梁思永認為雖然建了考古研究所,專門用於文物的保護和研究。但是文物保護技術還不過關。一些文物雖然經過了處理,但是還是不能阻止氧化和腐朽。最關鍵的是,文物最好能夠在原地儲存,這能夠從擺放位置,格局看出很多問題。
雖然由於環境、動植物和地質的研究已經讓發掘進度放緩。梁思永還是認為太快。特別是羅振玉對一些明明能夠很快發掘出甲骨或者青銅器的地方遲遲不動彈而感到十分著急,不斷催促,王國維和羅振玉兩親家時常會吵幾句。給大家的眼裡很大。
環境所和動植物所、地質所也認為應該適當放緩發掘速度,他們需要挑選一個地方建設一個專門研究古生物、古氣候、古環境的實驗室。
所以安陽的發掘工作再次放緩。
殷墟的研究也為農業佈局以及農業科技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華北平原現在被一條條寬大的綠色交通系統分割。這裡有利於使用小型的農業機械,這裡的集體農莊更加大,集約化程度更加高,只是產業佈局的難度也更加難一些。這裡已經沒有了原始生態,而完全是人造農業生態。
除了道路,河流和水渠,一些池塘和小型湖泊也規定要有一定規模林業和牧業。農民的耕牛必須有地方放牧和餵養。
這些綠色的林帶除了水土涵養問題,最大的就是防風。同時也出產堅果和水果,這些樹林裡棲息很多鳥類和動物。
河流裡的水不再是暴漲暴跌,雨水被留在了大地上。
它們讓華北平原上空的蒸騰量增加,蒸騰出的水分會變成雨水落下來,進入下一次迴圈。總比變成洪水奔騰入海的好。
多樣化的農業,多樣化的林業和牧業,帶動了加工業,接納了相當一部分人口。這也減輕了人均耕地的壓力。
而林區和牧區之所以能夠容納老百姓的能力加強,實際上也是加工業的發展促成的。農林牧業在華北平原的地位以及收入達到了平衡。只是因為風俗習慣問題,還是以農業為主。但是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這種情況會逐漸改善。
山東一帶的土壤退化已經停止,開始緩慢進化,新劃入的河北並沒有獨立成省,而是合併到了山西省。山西省的農業破壞太大,但是也初步遏制了退化。
當然,新問題也是有的,黃河灌渠以前的河道植被恢復工作進展緩慢。黃河水已經變得很清澈,所以它開始剝蝕黃河的河道。灌渠的河道下降很快,原本想利用這個老河道進行灌溉,但是第一年開的口子,第二年就不能用了。因為河床標高下去了。植被可以阻止這一過程,但是不可能這麼快就能達到目的。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提議廢掉黃河灌渠。反正它現在沒有什麼作用。
閻錫山和孫傳芳都不同意,他們在這條老河道上花了太多心思,認為就算北方的缺水得到遏制,水對於環境的促進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張春就說泵房可以停止抽水,讓河床上的植被有恢復的機會。黃河洪水期,灌區的分洪作用是要維持的,不然下游江淮省的壓力太大。現在黃河的洪峰流量是減少了,但是洪水期的時間卻延長了很多。灌渠分洪也有利於把淡水資源留在大地上。這確實會很大地改善生態和氣候。
只要給河床上植物的恢復時間,林業和水利管理人員在移植和培育努把力,加快植物繁衍進度。植物的丰度達到了一定程度。河床的剝蝕就會被遏制。
張春支援環境所否掉了用混凝土修建灌渠底部的方案。因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