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部分

好久吳佩孚才點點頭道:“是我愚鈍了。”

張春正色道:“另外一件事情是我最佩服前輩的地方。您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各系軍閥,而只有兩個。一個是人民,這個前面已經說了。一個就是洋人。洋人為了獲取在中國的利益,千方百計找代言人。日本、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哪一個不是這樣?前輩與英美委以虛蛇,但是並沒有真正賣過國。但是賣國的人多了,連前輩手下的軍頭都陽奉陰違,所以前輩敗了。洋人曾經說前輩是中國第一人,難免有拉攏之嫌。”

吳佩孚長嘆了一口氣,拱手道:“受教了。”

馮玉祥則抬起頭:“子玉兄,大才,但是所跟非人。曹錕,何人也?為了總統寶座,直隸所屬170縣,每縣籌借1萬元到3萬元不等。如此得來的總統,我為什麼要保他?而即便是張作霖,就如為民所說,又何嘗不是靠了洋人。老弟我現在也靠洋人,但是我不賣國,窮苦之地,也沒什麼賣的。各位大人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我看不到什麼希望。我曾經想自己走出一條路,但是不行。子玉兄就算是數十萬大軍又如何?沒有希望。”

馮玉祥抬頭自嘲地笑了:“說我是倒戈將軍又如何?你為民如果有一天賣國,害民,我一樣倒戈打你。除非我死了,打不動了。”

張春和麗質向馮玉祥深深鞠了一躬。(未完待續。。)

第七十九章 南北和談

吳佩孚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主要的原因不是張春的強大,也不是孫傳芳的畏懼。而是蔣方震的一席話。

“張為民辦學,以蔡元培為主。治軍以顧明毛石山為主。黨務以李大釗陳慶同為主,行政以伍豪郭華為主。傳聞張為民慣與草民為樂,不過教書育人,恍若無事。然百里從信陽入境,所見人民安樂富裕,軍容整齊強悍,政府吏治清明。南北和談,何等大事,委與部屬,用人不疑。宋慶齡先生,孫先生之夫人也。國共紛爭未息,敢委以重任。所委之人,皆人傑也。而北方糜爛不堪,玉帥何苦。”

吳佩孚與馮玉祥握手言和。吳佩孚的心事也就了了。第二天就把和談事宜交給蔣方震,和馮玉祥一起稱列車北上。

武漢會談有了結果,歷史從這一刻有了一些變化。孫傳芳、吳佩孚倒向南方,奉系被拋在了一邊。

湖北代表團並沒有提出什麼主張,只有伍豪利用一些外交手段進行各方調和,求同存異而已。

其實三方中,地盤最大,軍隊最多的是孫傳芳。孫傳芳答應加入國民革命軍。條件是湖北也要加入國民革命軍,認為人民軍和國民軍其實差不過。宋慶齡見湖北方面沒有反對的意思,也就答應了。

但是孫傳芳反對以廣州政府為中央政府。認為應重新進行選舉,也反對定都廣州。由於南京在他的地盤,為了不招嫌疑。孫傳芳說不如在武漢組織新政府。蔣介石竭力反對,毛石山等人也拒絕了。最後宋慶齡確定南京作為臨時政府的首都,全國統一後再另行商定。反正南京也不是第一次作為民國的首都了。蔣介石提出軍隊國有化。組建統一的國民革命軍。孫傳芳採取了拖延戰術,說等到政府成立,內閣組建以後再說。湖北方面認為既然軍隊國有化,那麼所有政黨組織軍退出軍隊,蔣介石一口回絕了。因為爭議非常大,伍豪建議擱置,待到南京政府籌委會上面去解決。

由於孫傳芳同意將三民主義作為基本國策。並同意加入國民黨,在北方各省成立國民黨黨部,接受國民黨黨中央的監督管理。國民黨在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威望之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民國政府倒向了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而蘇聯認為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挫折,其責任在**沒有采取積極的態度。在上海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上,鮑羅廷和張國燾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蘇共認為湖北黨部已屬於叛黨行為。應將湖北黨部全體開除出黨。

張國燾認為談判期間。湖北將每一個議程都用電報發給了中央執行委員會。談判底線是湖北黨部與中央執行委員會集體決策的結果。蘇共無權職責一個兄弟黨的決策行為為叛黨。

不過張國燾答應,要在全國進行以工人階級為主的武裝割據,不能讓湖北一家獨大。對於這一點,各省黨部都表示支援。

湖北,宋慶齡邀請**與國民黨重開兩黨合作的談判。但是李大釗代表**認為由於孫中山逝世、國民黨否認三大政策,黨務案已經摧毀了兩黨合作的基礎。兩黨的關係很難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所以拒絕了。

宋慶齡到了新民,找已經回去了的張春。

此時張春正和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