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煙臺縣大王莊,地主人均佔地分別為4畝。'48
另據中南區100個鄉調查統計,河南地主人均佔地最高畝,最低6。31畝;湖北地主人均佔地最高畝,最低2。63畝;江西地主人均佔地最高畝,最低3。58畝;湖南地主人均佔地最高畝,最低3。74畝。廣東地主人均大約5。7畝上下,廣西地主人均大約7。5畝上下。55個鄉統計,地主人均佔地8。3
而在戰爭頻發的環境下,許多地方地主數量減少或細小化的趨勢也十分明顯。還在1930年代中期,一些過去相信土地集中化現象嚴重的調查者就多少注意到了這種情況。像張聞天做山西興縣農村調查時,就注意到地主佔有土地總量和每戶佔地面積都在減少。稱“黑峪口戰前59。6%,現在50。3%;碾子村過去60。6%,現在44。3%。其他各村,地主土地均佔少數。”“土地佔有有從集中到分散的趨勢。”'50以江蘇無錫為例,農村地主1929年人均收入分別為元,1936年為元,1948年下降到元,降幅高達一些調查者且得出結論稱:江南“中等地主之能收支相抵不致淪入債叢者,亦已寥若晨星”。'52
再以山東為例,莒南縣3個區8個村自1941年以後,地主賣出土地很多,佔到這幾個村地主階層所有土地的而買進土地很少,只佔到地主階層所有土地的0。88%。結果,在6個村中,抗戰前原有地主49戶,1951年統計只增加1戶,減少了8戶;地主佔地面積較戰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43%。又據上述3個區11個村的統計,抗戰前原有地主169戶,1945年只剩142戶,除6戶出村可不計外,因分家還多出39戶,故地主戶數實際減少達39戶之多,土地總面積也減少了沭、臨兩縣3個區9個村情況相同,自抗戰爆發至1944年,地主戶數實際減少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