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部分

家政治法律軍事制度的根本特徵。”'13

在這裡顯而易見的是,唐透過實證研究,看到了一個充斥著差別不大、週期性易位流動的小地主與小農關係的真實的農村社會;但他在觀念上又不能完全跳出傳統階級分析的窠臼,因而不能不離開他所看到的情況,從理論上強調地主作為一個農村階級整體上具有寄生性、落後性、壓迫性和破壞性,結果就出現了上述明顯矛盾的兩種判斷。

其實,如果我們承認中國近現代的農村依舊是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的話,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到它以直接生產者的小私有制為基礎,以滿足個體家庭消費為生產目的基本特徵。正是這種分散的、個體的、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和消費單位的小農經濟,和適應於這一社會生產方式的土地買賣、諸子均分、科舉取士、宗族倫理關係等傳統與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了以租佃關係為中心的中國地主土地佔有制度的發展。中國的地主制和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地主制之間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是歐洲多數國家因為貴族世襲和限制土地買賣等種種原因,不可避免地充斥著大批大地主,那裡幾乎沒有小地主生存的空間;而中國的小農經濟體制卻週期性地分解著大地主,並持續不斷地在小農中間製造著小地主。換言之,唐透過實證研究所觀察到的情況並沒有錯。只是,在唐筆下那些時時受到小農經濟規律支配和破產威脅,和小農劃不清界限的所謂“地主”,需要具體說明是小地主。他們和那極少數大規模壟斷著土地資源,有條件依仗權勢,巧取豪奪,實行殘酷的超經濟剝削的大地主,並不能等量齊觀。只有瞭解到這一點,唐致卿的這一概括才是準確的和有意義的,即這些小地主不過是些“有土地有家資的小農”而已。他們和多數農民之間本質上並無多少差別。除非出現奇蹟,他們幾乎沒有成為大地主的機會,反倒是隨時都有因分家、災荒、戰爭及經營不善而破產,重新變成小農的可能。因此,他們中許多人和極少數軍閥官僚大地主,未必有著一致的階級利益。。。。

中國地主階層調查分析

能否證明中國近代以來的地主階層,仍是以小地主為主呢?

我們首先以陶直夫(錢俊瑞)1934年提供的資料來算一筆賬。陶是早年高度肯定中國土地集中化趨勢嚴重的學者,他在1934年研究統計:當時全國地主約有240萬戶,佔農民戶數4%,總共據有7億畝土地,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一半(50%)。如果此說無誤,那麼,陶顯然沒有注意到:這240萬戶地主,平均每戶也只能佔地約290畝,充其量大家都只是中地主罷了,都算不上大地主。'14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全國各地確有少數軍閥大地主存在,他們佔有土地少則數千畝,多則以萬數計。'15另外,我們也知道,當時全國還有近10%左右的公有土地存在。再加上列強各國,包括外國公司、教會等當時也佔據著數量不少的土地。'16如此算下來,這240萬戶中90%的地主家庭平均佔地充其量也就在百畝上下,人均也不過十幾畝地。'17

1937年國民政府土地委員會就全國16個省163個縣大約2000萬畝土地上的農戶土地佔有情況也進行過一次調查。這次調查也多少可以得出以上的推論。調查顯示,戶均佔地120畝以下者,佔被調查農戶的人均佔地16畝以下者,佔被調查各省農戶的這足以說明中國仍舊是一個典型的小農經濟和小土地佔有制的國家。如果按地主佔戶數約4%計算,則地主戶應為佔地面積超過50餘畝,人均16畝以上者,他們總共佔地約為總面積的33%。人均6-16畝者達到總戶數的4。44%,佔地相當於總面積的24%;而人均有地16畝以上者,只佔總戶數的0。38%,佔總面積的9。75%。所謂大地主,由500畝以上計算,佔地500-999畝者為0。07%,佔地千畝以上者僅為0。02%。他們所佔土地分別為總面積的2。30

上述統計資料,到1949年又有了某些變化。但變化的趨向,不是更加集中,反而是進一步分散了。當年統計的地主戶數240萬,到1950年初竟變成了400萬戶。1930年代的統計因為依據的是地籍和賦稅資料,受中央政府當時有效管轄範圍所限,出現漏記少記不可避免,但少160萬戶,也不大可能。1950年代初的統計,難免有在土改劃成份時擴大化的情況存在,但考慮到這時的統計已經經歷了兩度大規模的土改反霸及鎮反運動的衝擊,各地因各種原因死亡的地主人數已超過數十萬,因此兩者相抵,應該也不會差得太遠。

如此算下來,中國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