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部分

專門對各部門的規劃初稿進行審查綜合和彙編,前後搞了四五個月。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談論的都是怎樣使國家強盛起來。一個以“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為指導方針的科技藍圖就這樣誕生了。聶榮臻強調:制定科學規劃,既要高瞻遠矚,又要腳踏實地,處理好任務與學科、尖端與基礎、重點與一般、理論與實踐、仿製與獨創等方面的關係。

在這些不尋常的日子裡,聶榮臻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制定落實科學規劃,組建科研機構和科技隊伍,建設試驗基地和科技院校,組織協作攻關,主持研製以導彈、原子彈為主要標誌的尖端武器,為我國尖端武器的發展和航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的事例和業績不勝列舉。然而,我們要問的是:這位被譽為中國“兩彈之父”的元帥,為什麼偏偏對導彈、原子彈“情有獨鍾”,他獲得“兩彈之父”的美稱,難道僅僅因為他主持研究有功嗎?

4.3 兩彈之父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這是一句古訓。朝鮮戰爭停戰以後,新中國開始真正在一種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從事科學文化建設。然而聶帥心頭常感不安的是,在軍事技術方面,我們遠遠落後於當時的美國,這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和隱患。

聶帥常想,我們國家很大,經濟基礎薄弱,不可能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更重要的是,從科學發展的趨勢來看,技術越發展,保密性也就越強,別人即使給我們一些東西,也只能是效能次先進的技術,唯一的出路只有儘可能吸取國外先進成果,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研製的道路,即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當時,聶榮臻對一些搞國防科研的同志說:“誰也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東西交給別人,這一點不但應該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而且應該成為我們制定國防科研方針、政策、任務的依據。”建國後,常規武器兵工廠初具規模,但是,聶帥認為,只有常規武器遠不能保證國家安全,況且當時生產的常規武器,在效能、品種上也大大落後於技術先進的國家。

然而,兩彈是近代各種科學技術成果高度融合的結晶,兩彈的複雜性幾乎牽涉到國民經濟所有的生產部門和技術領域,必須組織全國大協作才行,其難度,在當時來說是可想而知的。在當時人力、物力、財力缺乏,尤其六十年代初碰到三年自然災害、政策上的失誤與赫魯曉夫領導集團停止一切援助所帶來的巨大困難,是知難而退,還是迎刃而上?當時面對著以導彈、原子彈為主要標誌的國防尖端專案是“下馬”還是“上馬”的問題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有些人認為困難太多、太大,國防尖端技術發展應該放慢速度,還有少數同志甚至提出停止搞尖端技術,認為用在這方面的錢太多了,會影響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他們主張只搞飛機和常規裝備,不搞導彈、原子彈等尖端武器。而聶帥的堅定信念是:

堅持攻關搞“兩彈”,並以此帶動其他現代科學技術向前發展,他還確定了“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具體安排是:在科研與生產的關係方面,以科研為主;在尖端和常規的關係方面,以尖端為主。聶帥的這些想法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支援。陳毅甚至表示,脫了褲子當掉,也要把我國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他還多次風趣地對聶帥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就硬了。

事實證明,透過攻關,各單位各部門幫助了“兩彈”過關,反過來,“兩彈”過關又帶動了國民經濟建設中大批新型原材料、儀器儀表和大型裝置的發展,帶動了許多新的生產部門和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1956年10月,聶帥在國防部五院的成立大會上要求把“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研成果”作為五院的建院方針,當即受到熱烈贊同。1960年1月,中央在上海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聶帥在會上專門向中央彙報了中蘇科技合作的情況。聶帥說,看來靠蘇聯援助肯定靠不住了,蘇聯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在尖端技術上對我們加緊限制的情況日益顯著,他們想長期使我國處於仿製階段,處於依附地位,永遠落後他兩三步。8月,蘇聯背信棄義,撕毀合同,從中國撤走全部技術專家。這再次證明聶帥的遠見卓識、料事如神。蘇聯此舉,迫使我們拋棄依賴心理,更快地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學會了自己走路,我國科研獲得一個重大轉折,蘇聯撤走專家不僅沒有促退反而促進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為此,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應該給赫魯曉夫發一個一噸重的大勳章。”

1964年10月16日,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