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部分

帥果斷地選擇了前者,因為他始終未敢忘記他出國留學時深埋在心底的一個夢想

聶榮臻堪稱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治軍建國,勞苦功高,大智大勇,文武兼備。

他的非凡業績自不待細說。建國之初,他任代總參謀長,真是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由於聶帥身體在十大元帥中是比較差的一個,加上勞累過度,昏倒在辦公室裡。直到1953年,在毛澤東一再催促下,他才去外地休養治療。1956年,聶榮臻身體狀態況好轉,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徵求他對工作安排的意見,中央設想了三個方案:一是分管科學技術工作,二是當北京市長,三是繼續主管國防工業和部隊裝備。聶帥果斷地選擇了前者。一個大半生戎馬倥傯、馳騁疆場的元帥,放棄主管國防和部隊裝備這一輕車熟路式的職位不幹,偏偏選擇了麻煩太多、困難重重又幾近於白手起家的行當來管,這其中的緣由何在呢?這個謎的謎底似乎很簡單。國家和軍隊建立起來了,但是聶榮臻的一個夙願未了,他要用後半生的精力來完成他出國留學前曾經深埋在心中的一個夢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熱愛科學技術,希望以此來改變我國的貧窮落後面貌,是我青年時期的夙願。經過革命戰爭,人民掌握了全國政權,正是實現這種夙願的好時機。我決心把自己的後半生貢獻給我國的科學事業。”從1956年到1966年,這十年同聶帥幾十年戎馬生涯相比,時間短一些,然而這是在和平環境中打的一場不流血的戰鬥,其中的甘苦得失和緊張激烈,又有多少人知曉呢?

4.1 時間就是生命

青年時代目睹舊中國貧窮落後、慘遭凌辱的情景,在聶榮臻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化成他振興新中國科技事業的雄心壯志。然而,壯志歸壯志,當時科學研究事業的家底薄弱得令人寒心。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包括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在內,共計四十個左右,研究人員只有六百五十餘人。1949年11月,在接收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但只有研究機構二十二個,研究人員二百多人。按那時常說的四億五千萬人口算,全國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與總人口的平均比例是:每一千一百二十五萬人口中有一個科研機構,每七十萬人口中,只有一名科研人員。而且,從學科和門類來說,空白和缺門太多了。舊中國留下來的科研力量十分可憐,只有一些農業、地質、生物、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小型研究所,即使這樣,有些還是愛國科學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努力興辦起來的。房屋、裝置、儀器以及資金等都非常缺乏,很難獨立地開展研究工作。至於國民經濟和國際需要的重要學科和現代化的一些科學研究工作,可以說完全是空白。毛澤東說我們是一張白紙,用這句話形容舊中國的科技狀況,是非常形象和貼切的。一窮二白,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留下的全部科學“遺產”,要發展科學事業就只有這麼一個起點。

然而,建國初期,當我們還在醫治戰爭創傷且百廢待興的時候,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紛紛進入了所謂“原子時代”和“噴氣時代”,抗美援朝戰爭再次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落後了就難免受人欺負。而且當時還面臨著一場新的侵略戰爭的威脅,而這場戰爭將是鋼鐵與技術的較量。前進,並且要趕上和超過我們的對手,這是中國人民唯一的出路,否則就將永遠受人擺佈和欺負。時間就是生命,聶榮臻正是懷著這樣一種緊迫感來開始著手抓這項工作的。

4.2 十二年規劃

在我們這樣一個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國家中,要向科學進軍,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絕不是一聲號召就能解決問題的,它涉及到許許多多複雜的組織領導工作,而當時最重要的是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長遠科學研究規劃。周恩來明確指示:

“這個遠景規劃的出發點,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學的最先進成就儘可能迅速地介紹到我國來,把我國科學事業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門類,儘可能迅速地補足起來,根據世界科學已有的成就來安排和規劃我們科學研究工作,爭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末使我國最急需的科學部門能夠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本著這樣一個指導精神,中央由周恩來親自抓此項工作,國務院成立了十人領導小組,經過充分討論,確定按任務帶學科作為這次規劃的基本原則。當時,聶榮臻作為主管軍工和軍隊裝備的領導人,參與了規劃的制定和領導工作,並直接領導了武器裝備方面的規劃制定工作。

當時集中了六百多名國內各方面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住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