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正式宣佈為郭琳爽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夫人杜漢華回香港後,精神不振,思念夫婿得了風癱症。每到中秋佳節她總是念叨著:
“我就是喜歡吃上海永安公司的月餅。”凡是老上海人都知道,永安公司自設餅房製作的廣式月餅是很有特色的。
八十年代之後,永安財團已是由郭氏家族第三代掌管。郭琳爽排行第九的兒子郭志楷多次返回上海投資設廠。到淮海路上他父親生前居住的花園洋房,緬懷其父母養育之恩之餘,決定拆掉舊屋,重建新廈。如今,行人老遠就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一座二十五層豪華大樓。高七十五米,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為商貿、居住兩用高階公寓,取名為啟華大廈。是在郭啟棠、杜漢華兩個名字中各取一個字,寄託了郭氏第三代對父母雙親的思念。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永安財團在大陸沿海一帶大量投資,其中一項是對上海第十百貨商店(原永安公司)進行改建。他們派來工程隊,精心設計、刻意加工。商場地坪全部改為大理石,裡裡外外的霓虹燈全由新穎別緻的彩色燈箱取代。櫥窗、櫃檯都用不鏽鋼、鋁合金裝飾。如今改名為“華聯商廈”,又成為上海首屈一指的百貨商店。上了歲數的老上海人都知道,華聯商廈的前身就是永安商廈,郭氏家族老一輩人為建立它歷盡千辛萬苦,後輩人為改建它又出了一把力,使它面貌一新。郭琳爽在冥冥中有知,也當含笑九泉了。
(洪宏)
劉鴻生和中國火柴業
劉鴻生(一八八八—一九五六),浙江定海縣人。一九0五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一九0六年因不服從校長培養他當牧師的安排被開除。靠自身的聰明與才智,十年間便成為百萬富翁,名聲鵲起,又十年間,投資總額已達五百多萬元,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的企業達七十餘家,成為“煤碳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並創辦了銀行、保險公司等等。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時,企業資產總估值為人民幣二千萬元。
明察秋毫,恢恢大度。
創業維新,不封故步。
細大不捐,勤攻所務。
愛國心長,義無所顧。
這是一九五六年十月,在全國工商聯常委、上海工商聯副主任委員劉鴻生先生的追悼會上,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胡厥文所寫的“銘”文。
這“銘”文的評價,對劉鴻生來說,可以說是十分中肯的。
劉鴻生的這種為人,特別是致富之道,對今人來說也是甚有借鑑之處的,認真汲取,大有神益。
為此,本文試圖就劉鴻生所處的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及他所創辦的幾項重大企業著眼,綜述一下他的經營手段與主要特點,以饗讀者。
善察彀要,巧投良機
劉鴻生祖籍浙江定海。定海明清時均屬寧波府治,故稱寧波人,時稱“甬人”。因據地理優勢,又積絲綢之利,商業活動出現得最早,並漸次演成鼎盛之勢。到明朝中葉,特別是嘉靖、萬曆年間,不僅與沿海各省及內地,就連日本與南洋各國亦有了頻繁的商業往來,甚至與西亞數國也透過絲綢之路,萬里迢迢地發生了貿易關係。真個是商賈雲集,輻揍交錯,經久不衰,也就經久不息地大大地增長著寧波人從商的經驗與本領,外人公認稱道,他們也怡然自詡:“甬人善賈”。劉家亦在其例。
劉鴻生的祖父劉維忠,繼承祖業,努力經商,卻始終處於中平狀態。中年時遷居上海,在上海寶善街開辦了一家戲院,叫“丹桂茶園”,收益頗豐。但卻日夜鬱郁於心:有違父訓,不但沒有光大父業,而且連守成也還不及!更令他耿耿於懷的是,他的兒子劉賢喜,人雖不失精明,又長於理財,卻不善於生財,使得他不時地搖頭浩嘆:“一代不如一代!”“只能為人傭,而不能傭人。”須知,為人傭者,雖顯要而至總管,那總是傭僕哇!後來,他這個名賢喜、字克安、號崧珊的兒子果然一世為傭:做了多年的賬房先生。雖是在官辦的“招商局”的輪船上供職,但當時的輪船幾乎是“買辦”的私產,仍為“人傭”,且收入只能維繫一家數口的衣食。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劉鴻生出生了。據傳,初生時,曾紅光滿室,禽鶴齊鳴,算命的說,此子鴻運非凡;相面的說,是兒天庭飽滿,兩國蘊神,福運不淺,聰慧不群。維忠公曾失望於子,寄願於孫,可這個“非凡”而又“不群”的孫子出生時,他已是無法看到了。而到了劉鴻生只有虛齡七歲時(公元一八九四年),劉賢喜也撒手人寰,拋下妻兒,中年早逝了。
劉賢喜